|
四月二十八日新熱寄仇池 / 作者:蘇轍 |
細莎為屨如編須,輕葛為服如剪莩。
寒泉灑屋朝露濡,霜簟可薦機可扶。
風鳴牖間如吹竽,此雖有暑宜亦無。
庭前峻山槎之余,盆中養鰍大如魚。
荻生抱甲未見膚,蔓起上屋將縣壼。
麥苗高齊可藏烏,此雖非野僅亦如。
兄居溪堂南山趺,渥足溪水驚雁鳧。
澄潭百丈清無淤,將往思我立踟躇。
東軒鄙陋何足居,欲行不行系轅駒。
|
|
四月二十八日新熱寄仇池解釋:
《四月二十八日新熱寄仇池》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細莎為屨如編須,
輕葛為服如剪莩。
寒泉灑屋朝露濡,
霜簟可薦機可扶。
風鳴牖間如吹竽,
此雖有暑宜亦無。
庭前峻山槎之余,
盆中養鰍大如魚。
荻生抱甲未見膚,
蔓起上屋將縣壼。
麥苗高齊可藏烏,
此雖非野僅亦如。
兄居溪堂南山趺,
渥足溪水驚雁鳧。
澄潭百丈清無淤,
將往思我立踟躇。
東軒鄙陋何足居,
欲行不行系轅駒。
中文譯文:
細莎編織成鞋子般柔軟,
輕葛剪裁成衣服般輕薄。
清涼的泉水灑在房屋上,朝露濕潤著一切。
寒霜鋪在席子上,可以作為供奉的器具,也可以作為支撐的工具。
風聲在窗戶間響起,如同吹奏竽笙,
盡管有些炎熱,但也并不算太熱。
庭前高聳的山峰像槎船一樣巍峨,
盆中養的鰍魚已經長得像魚一樣大。
蘆葦茂盛而抱甲如盾牌一般,
爬上屋頂將屋瓦當作城墻。
麥苗長得高齊,可以藏住烏鴉,
盡管這里并不是原野,但也有著類似的景象。
兄長居住在溪堂南山腳下,
澤地濕足,驚起鴻雁和鳧鳥。
清澈的潭水有百丈之深,沒有一絲淤泥,
即將前往思念我的地方,我猶豫不決。
東面的小軒簡陋不堪,怎么能夠居住?
想要離開卻束縛于馬車的韁繩。
詩意和賞析:
《四月二十八日新熱寄仇池》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所處環境和內心的情感。詩中運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寫,展示了蘇轍對自然景觀的細膩觀察和感受。
詩的前半部分描寫了夏日的炎熱,但蘇轍通過細莎為屨、輕葛為服等細節,表達了對適應夏季酷暑的生活智慧和對清涼的渴望。他用寒泉灑屋、霜簟可薦機可扶等意象,展示了生活的樸素和自足。
詩的后半部分以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歸鄉的思念。荻生抱甲、蔓起上屋等描寫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鄉村生活的向往。詩中的庭前峻山槎之余、盆中養鰍大如魚等描寫,展現了山水環境和家居生活的平淡而富有詩意的景象。麥苗高齊可藏烏、此雖非野僅亦如等描寫,則表達了對自然環境的喜愛和對鄉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詩的結尾,作者提及兄居溪堂南山趺,渥足溪水驚雁鳧。這里暗示了作者與兄弟的分離和思念之情。澄潭百丈清無淤,將往思我立踟躇一句,則表達了作者站在潭邊思念親人、猶豫不決的心境。
最后兩句東軒鄙陋何足居,欲行不行系轅駒,則反映了作者對于現狀的不滿和對于離開的渴望,卻又受到種種束縛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作為符號和意象,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喜愛、對家鄉鄉土的眷戀以及對親情、離愁的思念之情。同時,通過對個人處境的抒發,詩中也透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自由的追求。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筆觸,展現了蘇轍細膩的觀察力和深情厚意的寫作風格,體現了宋代文人的情感哲理和生活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