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十三日雪 / 作者:蘇轍 |
南方霜露多,雖寒雪不作。
北歸亦何喜,三年雪三落。
我田在城西,禾麥敢嫌薄。
今年陳宋災,水旱更為虐。
閉糴斯不仁,逐熟自難卻。
饑寒雖吾患,尚可省鹽酪。
飛蝗昨過野,遺種遍陂濼。
春陽百日至,鬧若蠶生箔。
得雪流土中,及泉盡魚躍。
美哉豐年祥,不待炎火灼。
呼兒具樽酒,對婦同一酌。
誤認屋瓦鳴,更愿聞雪腳。
|
|
十一月十三日雪解釋:
《十一月十三日雪》是宋代蘇轍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十一月十三日,南方已經出現了霜露,盡管寒冷,但還沒有下雪。北方的人如果回到家鄉,又有何喜悅之處呢?連續三年都下雪,也變得不再特別。我的田地在城市的西邊,但禾稼卻不敢抱怨稀疏。今年,陳汴和宋國都遭受了災害,水旱更是殘酷。政府關閉了糧倉,不顧民眾的需要,自然無法解決熟糧的問題。饑寒雖然是我所擔憂的,但仍然可以省著鹽和酪。昨天蝗蟲剛剛經過野地,留下了繁殖的種子,遍布在田野和湖泊之間。春天的陽光即將到來,熱鬧得就像蠶兒吐絲一樣。當雪落在土地上,泉水也凍結了,魚兒在水中跳躍。豐年的喜悅真美啊,不需要等待炎熱的火焰。兒子呼喚著,拿著酒杯,與妻子一起舉杯共飲。我曾經誤以為是屋頂的瓦片發出的聲音,而現在更希望聽到雪的腳步聲。
這首詩詞描繪了十一月十三日的雪景,以及詩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和感悟。詩人以自然景觀和農田為背景,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詩人通過對農田的描寫,表達了對豐年的祈盼和對災害的憂慮。他觀察到南方已經出現了霜露,而北方的雪卻不再讓人感到特別,這反映了對生活環境的不同感受和對時間的流逝的感慨。詩人還觀察到政府的不善處理和社會的不公正,他對此表示不滿,并表達了對個人和家庭的關心和珍惜。詩中還穿插了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如蝗蟲的出現、春天的到來和雪的腳步聲,這些插入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敏感和對生命活力的贊美。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觀為線索,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和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詩人以平實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獨特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對社會和時代的思考和關切。這首詩詞既傳達了對自然美的贊美,又抒發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個人生活的熱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