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前韻示元老 / 作者:蘇轍 |
豪杰多自悟,不待文王興。
四方有余師,十厔豈無朋。
我老不知時,早歲誰誤稱。
歸來理茅屋,對客食藜蒸。
遇渴即飲水,何嘗問淄澠。
冠裳強包裹,毀譽如飛蠅。
植根久已爾,苕穎日自升。
忘我亦忘法,無水知消冰。
|
|
再次前韻示元老解釋:
詩詞:《再次前韻示元老》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豪杰多自悟,不待文王興。
四方有余師,十厔豈無朋。
我老不知時,早歲誰誤稱。
歸來理茅屋,對客食藜蒸。
遇渴即飲水,何嘗問淄澠。
冠裳強包裹,毀譽如飛蠅。
植根久已爾,苕穎日自升。
忘我亦忘法,無水知消冰。
中文譯文:
英勇豪杰多自己覺悟,不需要等待有德之君興起。
四方來的人才輩出,十里之地又豈會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年老不知時光匆匆流逝,少年時誰誤認了我。
回到家中整理茅屋,與客人一起食用簡樸的藜麥蒸飯。
當口渴時就喝水,從不問水的清濁。
我努力保護自己的名譽,但是毀謗之言像飛蠅一樣紛飛。
我已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扎根許久,茅屋的茅草日漸升長。
忘記自我也忘記規(guī)矩,沒有水就無法使冰融化。
詩意和賞析:
《再次前韻示元老》是蘇轍的一首宋代詩詞。該詩以隱逸之志和處世態(tài)度為主題,表達了詩人蘇轍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
詩中描述了自己的豪杰之志,認為真正的英雄和才子是自己通過自我覺悟而得到的,而不是依賴于有德之君的興起。他認為四方的人才都有出眾之處,十里之地也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暗示自己能夠與各方人才友好相處。
詩人自言年老不知時光流逝,少年時被誤解或誤認。這表達了他對年華易逝的感慨和對曾經(jīng)的誤解的無奈。
接著,詩人回到家中,過起了隱逸的生活,選擇理茅屋、食用簡樸的藜麥蒸飯,體現(xiàn)了他對簡樸生活的向往和對物質(zhì)享受的淡漠。
詩中還表現(xiàn)了詩人的超脫心態(tài)和堅守原則的態(tài)度。他認為,當口渴時就喝水,不去考慮水的清濁,這是對世俗名利的超然態(tài)度。他強調(diào)自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已久,茅草逐漸升長,象征著他在安穩(wěn)的生活中逐漸茁壯成長。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忘記個人私利,也忘記一些繁瑣的規(guī)矩,表示他追求真理和本真的境界,以及他對自由自在的追求。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蘇轍隱逸生活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強調(diào)了自我覺悟、超脫名利的精神追求,贊頌了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