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遣憤 / 作者:杜甫 |
聞道花門將,論功未盡歸。
自從收帝里,誰復總戎機。
蜂蠆終懷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濕漢臣衣。
|
|
遣憤解釋:
《遣憤》是一首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譯文:
聽說花門即將關閉,功勞還未全部得到歸還。
自從收好天子,誰繼續擔任軍機要職。
敵人潛藏惡意,雷霆可摧毀威勢。
不要讓鞭子打破地面,再次濕透漢臣的衣衫。
詩意:
這首詩是杜甫的怨憤之作,揭示了他對官場的不滿和憤怒。詩中描述了杜甫對功勞未得回報的失望和對權力斗爭的憤慨。他抱怨說,他的功績被承認卻未獲得應有的回報,自己被調離朝廷,不再擔任重要職務。他對陰險的敵人和腐敗的政治環境感到忿忿不平,希望天威能夠降臨,將不義之人清除。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杜甫對自身遭遇的抱怨,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和腐敗的不滿。詩人以自身的遭遇投射出整個官場的黑暗,對權力斗爭的道德敗壞進行譴責。杜甫的詩歌常常帶有悲憤的情感,他通過直接而有力的語言表達對社會的期望和訴求。這首詩以憤怒和自責的情緒表達了杜甫對官場腐敗的無奈和憤恨,對權勢濫用和親信惡行的憤怒,詩中暗示著詩人對于官場現實的失望和對于所處位置的心灰意冷。同時,詩中呼吁正直和正義,希望能夠清除不義,恢復社會的公正和誠信。
這首詩詞表達了杜甫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憤怒,同時也透露出他對正義和公正的期待。杜甫以濃烈的抒情和悲憤之情,展現了他對時局的深刻思考和對社會的關注。這首詩詞也反映了唐代社會的腐敗和無能,對于那些在權力斗爭中利欲熏心的人進行了批判。總的來說,這首詩詞既表現了杜甫對個人遭遇的不滿,也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對正義和公正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