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 作者:王昌齡 |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
時余采菖蒲,忽見嵩之陽。
稽首求丹經,乃出懷中方。
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
嗟余無道骨,發我入太行。
|
|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解釋: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詩意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于道家哲學與自然倫理的思索和追求。
譯文:
仙人騎著白鹿,耳朵竟這么短。我正采菖蒲的時候,忽然看見了嵩山的陽光。我恭敬地跪下求道經,他就從懷中取出了。我細細閱讀卻不明白,便回來問嵇康。唉,我沒有道的根骨,怎么能進入太行山呢?
詩意:
這首詩以作者與道士的對話為主線,通過探討與道士交流的經歷,表達了作者對于道家思想和修行之道的向往和追求。詩人在拜候道士后,請求得到道經,卻閱讀不明白,回來咨詢嵇康。這一情節反映了詩人對于道家傳統文化的敬仰,并展示了他積極探索和學習的態度。
賞析:
本詩雖短小,但字里行間卻透露著濃厚的哲學思考。首句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似乎出現了離奇的場景,但正是通過這種想象的手法,突出了仙人的神奇與尊貴。接著,詩中描述自己與道士的交流情景,以及自己閱讀無果后問嵇康的情節,表現了詩人對于道家思想的興趣和對于道德修行的向往。最后一句“嗟余無道骨,發我入太行”,詩人表示了自己對于道德修行的渴望,但也自知自己沒有道家修行所需的根骨,難以達到太行之境。整首詩通過描繪一系列情景和對話,抒發了作者對于道家哲學的崇敬和追求,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于道德修行的無奈與向往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