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柴桑亂峰中,躡梯而上觀陶公醉石 / 作者:袁枚 |
先生容易醉,偶爾石上眠。
誰知一拳石,艷傳千百年。
金床玉幾世恒有,眠者一過人知否?不如此石占桑,勝立穹碑萬丈長。
|
|
過柴桑亂峰中,躡梯而上觀陶公醉石解釋: 詩詞:《過柴桑亂峰中,躡梯而上觀陶公醉石》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中文譯文:
我穿越柴桑的峰巒,沿著石梯一步步向上,觀賞陶公醉臥在石頭上。先生容易陶醉,偶爾在這塊石頭上安睡。誰知這塊石頭一拳之力,卻流傳了千百年的佳話。金床玉幾世代相傳,睡者一過是否會被人所知?這塊石頭勝過占據桑樹的地盤,勝過豎立在天空中的萬丈碑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柴桑山中的一次經歷,他踏著石梯攀爬高山,來到一塊巖石前觀賞陶淵明醉臥石上的景象。詩中表達了作者對陶淵明的敬仰和對這塊石頭的贊美。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文學家,他以清高的品性和隱逸的生活方式而聞名。在詩中,袁枚稱他為"陶公",表示對他的尊敬。陶淵明在石頭上陶醉、安睡,展現了他超脫塵世的境界。
詩中的石頭成為了一個寓言的象征。這塊石頭雖然平凡無奇,但它卻承載了陶淵明的偉大和卓越的文學成就,流傳至今。袁枚對這塊石頭的贊譽和稱頌,表達了他對陶淵明才華橫溢的敬佩之情。
最后兩句"金床玉幾世恒有,眠者一過人知否?不如此石占桑,勝立穹碑萬丈長",表達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金床玉幾代代相傳,但睡在上面的人是否會被人所知?相比之下,這塊石頭占據了柴桑山的地盤,勝過豎立在天空中的萬丈高碑。這表明作者認為陶淵明和他所代表的清高境界,遠勝過世俗的榮華富貴。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陶淵明的敬佩和對清高境界的追求,同時也反思了世俗和功利的價值觀。它描繪了一幅富有意境和思想深度的畫面,展示了袁枚對文學和人生的獨特見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