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門嘯 / 作者:李東陽 |
上東門,東羯雛嘯。
寧馨王郎識奇兆,單車快馬追不還。
寧知夜死排墻間,當時預恐亂天下。
天下蒼生竟誰誤,一家三窟本身圖。
青州非羯還非胡,何須更嘆東門雛。
|
|
東門嘯解釋: 《東門嘯》是明代作家李東陽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門高唱,東方的雛鳥嘯鳴。
寧馨王郎能夠識別奇異的征兆,
但是,即使是在快馬追逐下,也無法追回那輛孤獨的車子。
寧愿在夜晚死去,也不愿被安放在亂世之墻間。
當時,我就擔心這會導致天下的混亂。
天下的百姓到底是被誰誤導了,
一個家庭卻在自顧自地謀劃自己的利益。
青州既不是羯人的家鄉,也不是胡人的故鄉,
為什么還需要為東門雛鳥嘆息呢?
詩意和賞析:
《東門嘯》這首詩詞表達了李東陽對明代社會現實的思考和不滿。詩中以東門為背景,通過雛鳥的嘯叫,暗喻社會中的弱小者,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底層人民的關切和同情。
詩中提到寧馨王郎,他能夠識別奇異的征兆,這暗示著一種超凡的洞察力和智慧。然而,即使他追隨快馬,也無法追回那輛孤獨的車子,這象征著一種無力和無奈。作者通過這種象征手法,表達了對社會現實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批判。
詩中還提到"寧知夜死排墻間,當時預恐亂天下",反映了作者對社會動蕩和混亂的擔憂。他認為,這種混亂不僅僅是個別家庭的私利圖謀,更是對整個社會秩序的破壞。詩中的"天下蒼生竟誰誤"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狀的迷惑和疑問。
最后兩句"青州非羯還非胡,何須更嘆東門雛",通過對青州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身份和地位的無關緊要的看法。他認為,無論是羯人還是胡人,他們都不應該因為東門雛鳥的命運而感嘆,而應該關注更大的社會問題。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揭示了明代社會的不公正和動蕩,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反思。通過富有象征意義的描寫手法,詩中蘊含著對個體命運和社會命運的關切,展現了李東陽對社會理想的追求和對現實的不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