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意(二十首) / 作者:袁凱 |
陶潛不愿仕,既仕亦為貧。
遙遙去鄉曲,當時已酸辛。
衣冠對俗吏,自卯直至申。
終日惟一飧,濁醪豈沾唇。
歸來荒園里,此志乃復伸。
清風坐北窗,雞黍會四鄰。
茫茫宇宙中,我思見其人。
¤
|
|
古意(二十首)解釋: 《古意(二十首)》是明代袁凱所寫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陶潛(陶淵明)不愿意從政,但最終卻貧困潦倒的心情。詩人通過描繪陶潛離開家鄉、經歷官場生涯以及最終回歸自然的經歷,表達了對官場腐敗的厭惡,以及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陶潛不愿仕,既仕亦為貧。
陶淵明并不愿意從政,但即使從政了,也只是貧困潦倒的結果。
遙遙去鄉曲,當時已酸辛。
遠離故鄉,經歷了艱辛困苦。
衣冠對俗吏,自卯直至申。
身著衣冠與世俗的官吏相對,從早到晚。
終日惟一飧,濁醪豈沾唇。
整日只有一頓粗糧,濁酒怎么能沾唇。
歸來荒園里,此志乃復伸。
回到荒蕪的園中,才能再次追求自己的志向。
清風坐北窗,雞黍會四鄰。
坐在北窗下,享受清風,與鄰居共進雞黍之宴。
茫茫宇宙中,我思見其人。
在廣闊的宇宙中,我思考著陶淵明的形象。
這首詩詞通過陶淵明的經歷,表達了對官場腐敗和功利主義的批判,以及對自然、清風和樸素生活的向往。詩人袁凱通過描繪陶淵明的境遇,表達了自己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并通過陶淵明的形象傳達了追求內心自由與寧靜的價值觀。這首詩詞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會的現實困境和人們內心的追求,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