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意(二十首) / 作者:袁凱 |
登高望八荒,未見不死人。
徒看后來冢,累累傷我神。
伯僑與安期,于今亦不存。
如何學仙侶,服食正紛紓獨羨顏氏子,陋巷以為仁。
¤
|
|
古意(二十首)解釋: 《古意(二十首)》是明代詩人袁凱的作品。詩人通過描繪登高遠望的景象,表達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逝去時光的感慨。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登高望八荒,
未見不死人。
徒看后來冢,
累累傷我神。
伯僑與安期,
于今亦不存。
如何學仙侶,
服食正紛紓。
獨羨顏氏子,
陋巷以為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登高望遠的場景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逝去時光的思考。詩人站在高處俯瞰八方,卻未能看到任何不朽的人物。只能看到后來人的墳墓,這些墓地給詩人帶來了心靈上的創傷。
詩中提到了伯僑與安期,他們是古代仙人的名字,但如今已經不存在于世間。詩人由此反問,如何能夠學習那些仙人的境界,因為現實中人們對于仙人的服用仙藥的問題爭議不斷。
在最后兩句中,詩人表達了對顏氏子的羨慕。顏氏子被描寫為在狹小的巷子里行善,被人們認為是仁者。這句詩意味深長,暗示詩人對于紛繁復雜的世事的疲倦,對于簡樸純粹的品德的向往。
整首詩以登高遠望為線索,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于逝去時光和現實世界的復雜情感。詩人對于仙人的思考,以及對純真善良的羨慕,彰顯了他對于人性和人世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