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十之三) / 作者:夏元鼎 |
耳目身之寶,固塞勿飛揚。
存無守有,中間無念以為常。
把定玄關一竅,視聽盡收歸里,坎兌互堤防。
寤寐神依抱,形氣兩相忘。
圓陀陀,光爍爍,貌堂堂。
分明真我,罔象里全彰。
此即非空非色,自是本來面目,陰鼎煉元陽。
出世真如佛,余二莫思量。
|
|
水調歌頭(十之三)解釋: 《水調歌頭(十之三)》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夏元鼎。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耳目身之寶,固塞勿飛揚。
存無守有,中間無念以為常。
把定玄關一竅,視聽盡收歸里,坎兌互堤防。
寤寐神依抱,形氣兩相忘。
圓陀陀,光爍爍,貌堂堂。
分明真我,罔象里全彰。
此即非空非色,自是本來面目,陰鼎煉元陽。
出世真如佛,余二莫思量。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一種超越現實世界的精神境界。詩中通過描述耳、目、身的寶貴之處,告誡人們要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要被外在的誘惑所迷惑。作者認為在無念的狀態下,人們可以將感官的體驗納入自己的內心,并通過內觀和修煉來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的形體和精神相互融合,世俗的外在形象不再重要。最后,作者指出這種境界既不是虛無的空洞,也不是凡俗的形色,而是一個人本來的真實面目,通過內在的修煉可以達到圓滿的境地。作者以佛教的概念來表達這種超越世俗的境界,提醒人們不要過多地思考這種境界,而是應該親身去體驗。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通過對感官、內心和精神的描繪,展示了作者追求內心平靜與超越的思想。詩中運用了一些象征意象,如玄關、坎兌等,來表達人們內心修煉的過程和境界的逐漸達成。作者通過對形體和精神的相互忘卻,表達了一種身心統一的境界,這種境界超越了外在的形象,揭示了人本真實的面目。最后,作者以佛教的概念來形容這種境界,強調了超越世俗的重要性,并告誡人們不要過于思考這種境界,而是應該親自去體驗。
整首詩詞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內心修煉和境界的描繪,表達了追求超越和內心平靜的思想。它對于人們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尋求心靈安寧、超越物質欲望具有啟示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