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十之二) / 作者:夏元鼎 |
要識刀圭訣,一味水銀鉛。
驢名馬字,九三四八萬千般。
愚底轉生分別,刬地喚爺作父,荊棘滿心田。
去道日以遠,至老昧蹄筌。
譬如人,歸故國,上輕帆。
順風得路,夜里也行船。
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舟子自能牽。
悟道亦如此,半句不相干。
|
|
水調歌頭(十之二)解釋: 《水調歌頭(十之二)》是宋代夏元鼎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水調歌頭(十之二)
要識刀圭訣,一味水銀鉛。
驢名馬字,九三四八萬千般。
愚底轉生分別,刬地喚爺作父,荊棘滿心田。
去道日以遠,至老昧蹄筌。
譬如人,歸故國,上輕帆。
順風得路,夜里也行船。
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舟子自能牽。
悟道亦如此,半句不相干。
譯文:
要懂得刀和圭的訣竅,只靠水銀和鉛。
驢有名字,馬有字,九三四八無窮無盡。
無知之人經歷分別,割地稱父親為爺爺,心田布滿荊棘。
遠離了正道,一直到老也不明白漁翁蒺藜的含義。
就像一個人,回到故國,揚起輕帆。
順風而行,即使夜晚也能航行。
何必問經過的州縣,只管往明處投去,舟子自然會牽引。
悟道也是如此,半句話都無關緊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夏元鼎獨特的語言和意象描繪了人生的迷茫和追求真理的困惑。詩中運用了一系列意象和對比,通過對刀和圭(兩種古代文具)以及驢和馬(兩種動物)的描繪,表達了人世間的萬千事物和紛繁復雜。作者借助愚昧之人和轉生的概念,表達了人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常常被迷惑、困惑和偏離正道的現象。
詩中提到的"割地稱父親為爺爺"和"心田布滿荊棘"等描寫,暗示了人們在世俗紛擾中迷失了自我,遠離了真理的道路。而"至老昧蹄筌"則表達了即使年老,也未能覺悟明白。通過這些形象的描繪,作者呼喚人們要認清真理的本質,避免被俗世所迷惑。
最后幾句詩以航行的比喻,表達了追求真理的道路也許困難曲折,但只要有信念和方向,就能順利前行。詩中提到的"舟子自能牽"寓意著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自然會有引導者和幫助者。最后一句"悟道亦如此,半句不相干"則強調了悟道的重要性,只有真正領悟了道理,才能擺脫一切無關緊要的干擾。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具體的形象和情境,探討了人生的真理與迷茫之間的關系,以及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清醒和警覺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