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別令狐補闕 / 作者:李商隱 |
惜別夏仍半,回途秋已期。
那修直諫草,更賦贈行詩。
錦段知無報,青萍肯見疑。
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
警露鶴辭侶,吸風蟬抱枝。
彈冠如不問,又到掃門時。
|
|
酬別令狐補闕解釋:
《酬別令狐補闕》
惜別夏仍半,回途秋已期。
那修直諫草,更賦贈行詩。
錦段知無報,青萍肯見疑。
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
警露鶴辭侶,吸風蟬抱枝。
彈冠如不問,又到掃門時。
中文譯文:
離別尚未完全,回程已經到了秋天。
修整直諫的青苔草,又添寫行賦的詩篇。
送來的錦緞段知無所報,送去的青菱草卻有疑慮。
人生總有通達和困頓,公卿們系于國家的安危。
醒來的白露鶴離開眾侶,蜉蝣在吸風的時候擁抱枝。
彈冠的士人仿佛置身事外,又到了掃門的時候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與令狐補闕分別后作的一首詩。詩中表達了對別離之情的惜別、對歸程之途的期待,以及對公卿身份的思考等。
詩的前兩句“惜別夏仍半,回途秋已期”反映了離別之情,雖然夏天還未完全結束,但回程的時候已經是秋天了。這里使用了夏天和秋天作為象征,表達了草木凋零、季節更迭的寓意。
接下來的兩句“那修直諫草,更賦贈行詩”,指的是令狐補闕送來的狀紙(直諫草),詩人則回贈行賦的詩篇。這里引出了公卿的身份和責任,作者用“錦段知無報,青萍肯見疑”這一對照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贊賞之事的謙虛態度,也反映了當時的官場風氣。
接下來的兩句“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讓人深思。人生總有順利和困頓之時,而公卿們則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危,責任重大。
最后兩句“警露鶴辭侶,吸風蟬抱枝。彈冠如不問,又到掃門時”。詩人通過描寫醒來的白露鶴離開眾侶和蜉蝣抱著枝葉吸風的情景,表達了士人置身事外的態度。最后一句“彈冠如不問,又到掃門時”,既表達了士人對時光流轉和人生飄忽無常的無奈,也暗示了士人世態炎涼和官場之外的淡泊情懷。
整首詩以離別為線索,表達了詩人對令狐補闕離去的不舍之情,深思人生的沉痛感受,以及對官場風氣和自身境遇的思考,既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糾葛,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