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外 / 作者:李商隱 |
露寒風定不無情,臨水當山又隔城。
未必明時勝蚌蛤,一生長共月虧盈。
|
|
城外解釋:
《城外》是一首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詩詞。詩意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人與命運的抗爭。
詩中描繪了一個秋露飄寒、山水相隔的景象。作者說,露水的寒冷和風的凜冽并不是沒有感情的,它們毫不留情地降臨在人們的身上。作者還描述了在水邊遠望,但城市的高墻卻將人們隔離開來,限制了他們的行動和視野。
接著,詩人提到了兩個象征:蚌和蛤。他說,未必明時就勝過蚌和蛤,指的是世間并非一直都是晴朗和順利的,人們可能會遭遇挫折和困難。蚌和蛤是海中生物,它們的生存環境隨著潮汐的周期變化,時而盛大,時而凋謝。這與人生的起伏波動相呼應。
最后,作者用“一生長共月虧盈”來表達人生的無常和變化。生命就像月亮的盈虧一樣,有時光輝燦爛,有時黯淡無光。這句話也傳達出詩人對命運的抗爭精神和對無常的接受態度。
整首詩通過描繪景色和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變換。詩人對命運和生活的思考和感受真實且深刻。這首詩體現了李商隱的典型風格,語言簡練、形象鮮明、意境深邃,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