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比部李郎中挽歌四首 / 作者:楊億 |
睦族衣無主,傳家鼎有銘。
沙堤連里巷,玉樹接階庭。
北海樽常滿,西山藥不靈。
肯堂歸棣萼,含笑入泉扃。
|
|
故比部李郎中挽歌四首解釋: 詩詞:《故比部李郎中挽歌四首》
中文譯文:
睦族衣無主,
傳家鼎有銘。
沙堤連里巷,
玉樹接階庭。
北海樽常滿,
西山藥不靈。
肯堂歸棣萼,
含笑入泉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楊億所作,題為《故比部李郎中挽歌四首》。詩人通過描繪故比部李郎中的喪失和境況,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思考。
首先,詩的前兩句寫道:“睦族衣無主,傳家鼎有銘。”這里睦族指的是李郎中的家族,衣無主指的是他已經去世,不再穿著族里的衣物,而傳家鼎有銘則表示家族的傳統和價值觀仍然存在,并且被銘記在鼎中。這里傳家鼎和銘都是象征家族的傳承和記憶。
接著,詩中描繪了沙堤連里巷,玉樹接階庭。沙堤、里巷、玉樹和階庭都是家庭的象征,意味著李郎中的家族血脈延續,家庭繁榮昌盛。
然后,詩中提到北海樽常滿,西山藥不靈。北海樽指的是酒,常滿表示家庭繁華富裕;而西山藥不靈則是指西山的藥物已經無法挽救逝者的生命。這里通過對比酒和藥物的象征意義,表達了逝者已經超脫了塵世,不再需要藥物的救治。
最后,詩中寫道“肯堂歸棣萼,含笑入泉扃。”這里肯堂指的是逝者的靈柩,棣萼是花的一部分,表示逝者被送入泉扃(即墳墓)時仍然帶著微笑。這里表達了詩人對逝者的敬重和對逝者靈魂的安祥。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李郎中逝世和家族狀況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逝者的懷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思考。同時,通過對家族、酒、藥物和逝者的形象描繪,詩人展現了生命的短暫和人生的無常,以及對逝者的敬仰和對生命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