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張彝憲歸鄉 / 作者:楊億 |
處處春波滿稻畦,海棠零落子規啼。
一麾遠郡方留滯,十里長亭又解攜。
后夜灘聲妨客夢,初晴云物入詩題。
到家為問田園事,桃李猶應有舊蹊。
|
|
送張彝憲歸鄉解釋: 《送張彝憲歸鄉》是楊億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處處春波滿稻畦,
海棠零落子規啼。
一麾遠郡方留滯,
十里長亭又解攜。
后夜灘聲妨客夢,
初晴云物入詩題。
到家為問田園事,
桃李猶應有舊蹊。
詩意:
這首詩以送別張彝憲返回家鄉為題材,描繪了離別時的情景和作者對歸鄉的期望。詩中展現了春天的景色和離別的辛酸,表達了對歸鄉的艱辛和思念之情。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情感的抒發,表達了對故鄉和田園生活的向往。
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春天的美景。"處處春波滿稻畦"描繪了春天稻田的景色,春水波光粼粼,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海棠零落子規啼"則描繪了海棠花凋謝的情景,寓意著離別的悲傷。整首詩以描寫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景物的變化抒發了作者離別的情感。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作者對歸鄉的期待和思念。"一麾遠郡方留滯"意味著張彝憲因職務而離開,作者希望他能早日歸鄉。"十里長亭又解攜"描繪了送行的情景,長亭相送,意味著離別的不舍。"后夜灘聲妨客夢,初晴云物入詩題"表達了作者在別后夜晚思念的情感和對歸鄉的期望。最后兩句"到家為問田園事,桃李猶應有舊蹊"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田園生活的留戀和希望歸鄉后能再次見到熟悉的景物和人。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情感的抒發,展現了作者對歸鄉的向往和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故鄉和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留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