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和致仕李殿丞寅見寄之什因以紀贈 / 作者:楊億 |
鄉國馳名幾十春,鳴臯一旦九天聞。
翔鸞棲棘曾為吏,金鼎調梅未致君。
百里象雷嫌碌碌,片言折獄厭云云。
詩名已是齊康樂,筆力何曾減右軍。
抗表忽然干鳳扆,拂衣殊欲謝人群。
都緣梁苑慷為賦,且免鐘山被勒文。
清夜獨吟牛渚月,高秋時望帝鄉云。
鯉庭稟訓門逾盛,蘭畹傳芳氣益薰。
盡室遠依洪井側,直鉤猶釣楚江濆。
西山有樂應須鉺,待看蜺旌入紫氛。
|
|
次韻和致仕李殿丞寅見寄之什因以紀贈解釋: 《次韻和致仕李殿丞寅見寄之什因以紀贈》是宋代楊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鄉國馳名幾十春,
鳴臯一旦九天聞。
翔鸞棲棘曾為吏,
金鼎調梅未致君。
百里象雷嫌碌碌,
片言折獄厭云云。
詩名已是齊康樂,
筆力何曾減右軍。
抗表忽然干鳳扆,
拂衣殊欲謝人群。
都緣梁苑慷為賦,
且免鐘山被勒文。
清夜獨吟牛渚月,
高秋時望帝鄉云。
鯉庭稟訓門逾盛,
蘭畹傳芳氣益薰。
盡室遠依洪井側,
直鉤猶釣楚江濆。
西山有樂應須鉺,
待看蜺旌入紫氛。
中文譯文:
鄉國的名聲傳遍了幾十個春秋,
鳴臯一下子就被九天聽到了。
翔鸞曾經棲息在荊棘之上,曾經為官員,
金鼎卻沒有調往梅花,未能致君。
百里象雷嫌棄平凡的生活,
片言就能斷送人的生死,厭惡種種云云之事。
詩名已經如同齊康樂一樣響亮,
筆力從未遜色于右軍的威武之氣。
抗表的奏章突然進入鳳扆(皇帝的書齋),
拂袖子表示與眾人別離。
這都是因為梁苑的感慨激發了創作之情,
同時也免去了鐘山(指刻字的刑具)勒印的痛苦。
在寧靜的夜晚獨自吟唱著牛渚上的月光,
在高秋的時候望向故鄉的云彩。
鯉庭傳承著受教之訓,門庭日益繁榮,
蘭畹傳播芳香的氣息日益濃郁。
家室都建在洪井旁邊的遠處,
直鉤仍然釣著楚江的渾濁水流。
西山上有歡樂應該要敲響鐘聲,
期待看到蜺旌進入紫氣之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鄉國傳統文化的自豪和對自己創作才華的自信。詩人描述了自己的名聲遠播鄉國,甚至被九天所知悉,以及自己曾經為官員但未能為國家做出杰出貢獻的遺憾之情。
詩人對權勢和虛名的嫌棄和厭惡,以及對詩歌創作的熱愛和追求,體現了他對真實和純粹的追求。他將自己的詩名與齊康樂相提并論,表示自己的詩才不亞于當時的文壇名將。
詩人還表達這首詩詞展現了詩人楊億對鄉國傳統文化的自豪和對自己創作才華的自信。詩人描述了自己的名聲遠揚鄉國,甚至被九天所知曉,以及自己曾經擔任官員卻未能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遺憾之情。
詩人對權勢和虛名的厭棄和厭惡,以及對詩歌創作的熱愛和追求,體現了他對真實和純粹的追求。他將自己的詩名與齊康樂相提并論,表示自己的詩才不亞于當時的文壇名將。
詩人還表達了對文人墨客的厭倦和對紛爭糾紛的厭惡。他嫌棄百里象雷這種碌碌無為之輩,同時厭倦那些以片言斷人生死的爭論。他希望自己的詩歌能帶來快樂與康樂,不愿被束縛于官場之中。
詩人以清夜獨吟牛渚上的月光、高秋時望著故鄉的云彩,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將自己的詩才比喻為鯉庭傳承的教誨,使芳香之氣在蘭畹上益發濃郁。
最后,詩人以家室遠離喧囂,依偎于洪井旁邊,直鉤仍然釣著楚江的渾濁水流來形容自己的安逸和淡泊。他期待西山上的歡樂能敲響鐘聲,期待蜺旌飛舞入紫氣之中,暗示了他對未來的期望和追求。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自我與社會、權勢與純粹、名利與追求的對比,表達了詩人的自信、對傳統文化的敬仰以及對真實與純粹的追求。同時,詩中流露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安逸淡泊生活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