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久道人之歙州兼簡知郡李學士 / 作者:楊億 |
獨攜瓶錫新安去,寒雨西風落葉頻。
江水淺深清見底,山程高下險摧輪。
社中香火延開士,肘后方書濟俗人。
鄉樹再尋南國路,禪房空鎖帝城塵。
舊傳心印都忘念,自有衣珠豈患貧。
四眾仰瞻誰見頂,千家應供定分身。
宰官多結空門友,外護須依守土臣。
想到臨川逢內史。
翻經相對一嚬伸。
|
|
可久道人之歙州兼簡知郡李學士解釋: 這首詩詞是楊億在宋代創作的,題目為《可久道人之歙州兼簡知郡李學士》。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獨攜瓶錫新安去,
寒雨西風落葉頻。
江水淺深清見底,
山程高下險摧輪。
社中香火延開士,
肘后方書濟俗人。
鄉樹再尋南國路,
禪房空鎖帝城塵。
舊傳心印都忘念,
自有衣珠豈患貧。
四眾仰瞻誰見頂,
千家應供定分身。
宰官多結空門友,
外護須依守土臣。
想到臨川逢內史,
翻經相對一嚬伸。
譯文:
我獨自帶著行李,離開了新安,
寒雨和西風使葉子頻繁地落下。
江水的淺深清澈地顯露底部,
山路的高低險峻地摧毀著車輪。
寺廟里的香火傳播到了有志之士,
方丈后面的經書濟助著世俗之人。
我再次尋找故鄉的樹,去南國的路,
禪房卻空鎖著帝王的塵埃。
他們傳承的心印已經被遺忘,
而我有著自己的衣食珍寶,哪會擔憂貧窮。
四眾仰視,誰能看到巔峰,
千家萬戶都應該供奉他的分身。
宰官們多與空門結為友,
外護必須依靠土地的臣子。
想到在臨川遇見內史,
翻閱經書時,我們相對一笑。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詩人的離別之情和對修行之道的思索為主題。詩人獨自背著行李離開新安,描繪了寒雨蕭瑟、西風凄涼的景象,表達了離別的憂傷和無常的世態。詩中的江水和山程則象征了人生的起伏和險阻。
在社中,詩人描述了香火傳播給有志之士,方丈后面的經書幫助著俗世之人,展現了佛教和世俗之間的互動和關系。詩人尋找故鄉的樹,卻發現禪房已經空鎖,帝王的塵埃遮擋了修行之地,表達了對社會塵世的失望和對修行環境的渴望。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忘卻了舊有的傳統,擁有自己的財富和珍寶,不再擔心貧窮的心態。他認為眾人仰視的巔峰并不重要,每個人都應該供奉他們自己的分身,體現了個體主義和自我尋求的精神。
詩的最后,詩人提到宰官們與空門結為友,外護依靠土地的臣子,暗示了社會和政治層面的關系。他回憶起在臨川遇見內史的情景,兩人相對翻閱經書,展現了對修行和智慧的共同追求和理解。
整首詩以離別、修行和社會觀察為主題,通過描繪景物和人物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疑惑和對修行之道的追求。詩中運用了寓意和象征的手法,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同時也折射出宋代社會的一些特點和現象。整體上,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情感、哲思和社會意識融合在一起,給人以深思和品味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