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奉禮昭文知吉州龍泉縣 / 作者:楊億 |
平昔登龍坂,因緣識玉人。
庭中華轂滿,膝下彩衣新。
少列悲先露,高堂泣累茵。
嘉賓碣館閉,遺業寢邱貧。
弓冶傳家久。
弦歌宰邑頻。
循良同漢吏,惠愛及齊民。
又出夷門去,還臨灨水濱。
|
|
魏奉禮昭文知吉州龍泉縣解釋: 這首詩詞《魏奉禮昭文知吉州龍泉縣》是宋代楊億創作的。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平昔登龍坂,因緣識玉人。
庭中華轂滿,膝下彩衣新。
少列悲先露,高堂泣累茵。
嘉賓碣館閉,遺業寢邱貧。
弓冶傳家久。弦歌宰邑頻。
循良同漢吏,惠愛及齊民。
又出夷門去,還臨灨水濱。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魏奉禮昭文成為吉州龍泉縣知縣的過程,以及他對于職位和家族遺業的思考。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家族傳統的重視,以及他在擔任知縣期間所付出的努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展現了楊億對于家族和官職的情感。詩的前兩句描述了他登上龍坂山,與一位美麗的女子有了相識的緣分。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他在家中庭院,華麗的馬車滿載而歸,新的衣袍在他的膝下。這表明他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和財富。
然而,詩的下半部分表達了作者的憂傷和思考。他感嘆自己年少時的悲傷和苦難已經顯露出來,站在高堂之上,淚水濕透了衣裳。這可能是因為他意識到即使獲得了權勢和財富,但家族的榮耀和傳統卻已經衰落。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嘉賓和碣館的關閉,以及他留下的遺產陷入了貧困之中。這暗示了他對于家族的責任感和擔憂,也反映了他對于家族遺產和傳統的珍視。
最后兩句描述了他出門離開故鄉,再次回到灨水的岸邊。這可能是他對于離開官職、回歸故土的思考和決定,也許是為了追求內心真正的追求和價值。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展示了楊億作為知縣的經歷和感受,同時也探討了家族、傳統和個人追求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權勢與財富的反思,作者表達了對于真正的仁愛和對民眾的關懷的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