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 / 作者:李賀 |
不見山巔樹,摧杌下為薪。
日睹井中泥,上出作埃塵。
(《箜篌謠》。
一作豈甘井中泥,時至出作塵。
)
情知一丘趣,不謝千里印。
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
(以上并見《海錄碎事》。
)
|
|
句解釋:
詩詞:《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李賀
不見山巔樹,
摧屋下為薪。
日睹井中泥,
上出作埃塵。
情知一丘趣,
不謝千里印。
倚劍登高臺,
悠悠送春目。
詩詞的中文譯文:
看不見山巔的樹木,
摧毀屋頂用作柴薪。
白天看見井中的泥土,
被挖出來成為塵埃。
心知一片小山的趣味,
不需要感謝千里之印象。
倚著劍登上高臺,
悠悠地追逐春天的目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李賀創作的,表達了他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一種景象:山巔上的樹木被砍伐,摧毀的房屋用作柴薪,而井中的泥土被挖出來揚起成為塵埃。這種景象可能是對當時社會動蕩和戰亂的描繪,也可以理解為對生活困境和痛苦現實的映射。這種景象的描寫傳遞出一種無奈和悲涼的情感。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一種理解。他認為,只有通過深入感知生活中微小而美好的事物,才能真正體驗到生命的趣味。他無需感謝那些遙遠的印象,因為他已經在當下的一丘之地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最后兩句以倚劍登高臺的形象來描述作者追逐春天的目光。這里的倚劍可以理解為一種豪情和追求,登高臺則象征著追求高遠的目標和理想。悠悠送春目則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象和人生的描繪,展示了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對人生的獨特見解。它呈現了一種悲壯而又豪邁的情感,同時也反映了李賀的個性和對于現實的思考與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