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詩 / 作者:王令 |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亞。
農時憚煩民,聽訟小棠下。
嗟今千里長,已恥問耕稼。
彈琴高堂上,欲以無為化。
|
|
雜詩解釋: 《雜詩》
召公方伯尊,
材亦圣人亞。
農時憚煩民,
聽訟小棠下。
嗟今千里長,
已恥問耕稼。
彈琴高堂上,
欲以無為化。
中文譯文:
召公方伯受尊崇,
才華也與圣人相仿效。
農時勉強懈怠民眾之苦,
在小棠下傾聽訴訟。
唉,今天千里之遙,
已經感到羞恥詢問農耕。
彈奏琴音高處于堂上,
愿以無為的境界來化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王令的作品,通過描述召公方伯的崇高地位和才華,以及對農耕的關切,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倡導。
首先,詩句中的"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亞"贊揚了召公方伯的高尚地位和才智,將其與圣人相提并論,顯示了作者對召公方伯的崇敬之情。
接下來,詩中描述了農時勉強懈怠民眾之苦,以及作者在小棠下傾聽訴訟的情景。這表達了作者對農民勞作的重要性的認識,對于農時不得不煩擾民眾的情況感到遺憾和擔憂。
然后,詩句"嗟今千里長,已恥問耕稼"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狀況的不滿。千里長代指統治者,作者表示對統治者對農耕的漠視和忽略感到羞恥和遺憾。
最后兩句"彈琴高堂上,欲以無為化"傳達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景。彈琴高堂上暗示作者身居高位,希望通過無為而化的境界來引導社會,表達了對和平、寧靜和無為而治的向往。
綜合來看,這首詩詞通過對召公方伯、農耕和社會問題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關切和對和平、寧靜的向往,旨在呼吁社會上層關注農耕,以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