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詩 / 作者:王令 |
一日不為田,百草已有根。
況復閑三時,其穢何待論。
豈不有錢鎛,徒羞慵借勤。
歲晚憂不耕,何獨議鋤耘。
|
|
雜詩解釋: 《雜詩》是一首宋代王令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一日不為田,百草已有根。
況復閑三時,其穢何待論。
豈不有錢鎛,徒羞慵借勤。
歲晚憂不耕,何獨議鋤耘。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農耕勞動的思考和反思。詩人王令借助農田和農作物的象征,探討了社會中的懶惰與怠惰現象,并對此表示憂慮。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以農田為背景,運用象征手法來傳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首句"一日不為田,百草已有根"以農田養育百草的過程,表達了即使一天不去耕種,百草已經扎下了牢固的根基。這里的百草可以理解為社會中各種不良現象的象征,警示人們不要掉以輕心,否則惡劣的情況將迅速蔓延。
接下來的兩句"況復閑三時,其穢何待論"暗指社會中有大量人懶散度日,浪費時間。這些人的懶惰和怠惰會導致社會的墮落,惡劣的現象無法避免。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對這種現象的擔憂和不滿。"豈不有錢鎛,徒羞慵借勤"指出有能力的人卻不肯勤勞,只會羞于去借助他人的努力。這里的錢鎛可以理解為富有的象征。作者借此批評了那些有財力但不愿意為社會付出的人。
最后兩句"歲晚憂不耕,何獨議鋤耘"則表達了作者對于年紀漸長之人不愿意耕作的擔憂。歲晚可以理解為人們年紀漸長,憂不耕則指他們不再愿意從事農耕勞動。作者對于這種現象感到困惑,認為人們為什么不再討論如何進行農耕勞動。
總體來說,該詩詞通過對農田和農作物的描繪,以及對社會現象的隱喻,表達了作者對懶惰和怠惰現象的擔憂和不滿,呼吁人們要勤勞耕作,為社會的繁榮做出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