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蒼攜和章見過用韻為謝 / 作者:曾幾 |
胡嶺三年自竄流,歸來差慰此生浮。
政緣天下無雙士,非為江東第一州。
懸榻坐中難入眼,設羅門外少回頭。
袖詩不意高軒過,問里人曾到此不。
|
|
子蒼攜和章見過用韻為謝解釋: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子蒼攜和章見過用韻為謝》
胡嶺三年自竄流,
歸來差慰此生浮。
政緣天下無雙士,
非為江東第一州。
懸榻坐中難入眼,
設羅門外少回頭。
袖詩不意高軒過,
問里人曾到此不。
詩詞的詩意和賞析如下:
這首詩詞是宋代曾幾創作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中以胡嶺為背景,描述了作者在胡嶺流亡三年后歸來的心情。
首先,詩中的“胡嶺三年自竄流”指的是作者被流放到胡嶺山區三年之久。他在流亡時經歷了許多苦難,然而現在他終于回到了故鄉,感到心中的郁悶和不安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接著,詩中提到“政緣天下無雙士,非為江東第一州”。這句話表明作者并不是為了追求政治地位而寫詩,他認為自己并非江東地區最杰出的人物,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才華和作品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然后,詩中描述了作者回到家中的場景。“懸榻坐中難入眼,設羅門外少回頭。”這句話暗示作者在家中坐在懸榻上,但他的目光無法聚焦,心思不在家中,而是遠離家園的流亡生涯。他也不愿意回頭看家門外的羅門,表示他對過去的經歷和現實的矛盾和迷茫。
最后,詩中說到作者在衣袖中收藏的詩作,“袖詩不意高軒過,問里人曾到此不。”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詩作的自豪和自信,他的詩作已經被高軒(指高層人士)所贊賞。作者詢問周圍的人是否聽說過他的作品,希望通過詩作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賞。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寫作者流亡歸來的心情和對人生的反思,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迷茫和對詩作的自豪。同時,它也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政治環境和文化風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