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擬古九首 / 作者:蘇軾 |
夜夢披發翁,騎驎下大荒。
獨行無與游,闖然疑我堂。
高論何崢嶸,微言何渺茫。
我徐聽其說,未離翰墨場。
平生氣如虹,宜不葬北邙。
少年慕遺文,奇姿揖昂揚。
衰罷百無用,漸以圓斲方。
隱約就所安,老退還自傷。
|
|
和陶擬古九首解釋:
這首詩詞是蘇軾的《和陶擬古九首》,描寫了作者在夢中遇到了一位披發長須的老人,騎著一匹神馬穿越到了廣闊的原野。他獨自行走,沒有同伴作伴,突然闖入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感到有些困惑。老人高談闊論,言辭崇高而深奧,卻又微不足道,讓人感到渺小。作者靜靜地傾聽著老人的講述,尚未離開書墨之場。他的志向如同彩虹一般寬廣,宜不被束縛在狹小的北邙山下。少年時憧憬著傳世的文化遺產,禮敬那些有才華和崇高品格的人。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作者感到自己的才華逐漸衰退,變得平庸無用,逐漸從方正轉向圓滑。他隱約找到了一種安慰和慰藉,但老去之后仍感到悲傷和失落。
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夜晚夢見披發長須的老人,騎著神馬穿越荒原。
獨自行走,無人相伴,忽然闖入陌生之地。
老人言辭高深崇高,微不足道又渺茫。
我靜靜傾聽他的講述,尚未離開墨香之地。
我心中的志向如彩虹般廣闊,不應埋葬于北邙山下。
年少時敬仰文化遺產,敬禮才華與崇高的人。
然而歲月過去,我漸漸消失,從圓滑走向方正。
模糊地找到一種安慰,但老去后依然自我傷悲。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作者在夢中遇到的披發長須的老人象征著智慧和經驗,他的言辭和見解深邃高遠,使作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困惑。作者表達了對于個人才華和志向的追求,并對于歲月流逝和自身衰老的感嘆。這首詩詞流露出對于人生意義和人類存在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于文化遺產和人格崇高的敬仰,以及對于時光流逝和個人命運的憂慮和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