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玉案(送張伯修赴宣府) / 作者:吳泳 |
玉驄已向關頭路。
待攜取、功名去。
慷慨不歌桃葉渡。
囊書猶在,劍花未落,富有經綸處。
從軍緬想當年賦。
縱局局翻新只如許。
但恐歸來秋色暮。
薰爐茗碗,葵根瓠葉,落莫燈前雨。
|
|
青玉案(送張伯修赴宣府)解釋: 《青玉案(送張伯修赴宣府)》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吳泳。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玉驄已向關頭路,
待攜取、功名去。
慷慨不歌桃葉渡,
囊書猶在,劍花未落,富有經綸處。
從軍緬想當年賦,
縱局局翻新只如許。
但恐歸來秋色暮,
薰爐茗碗,葵根瓠葉,落莫燈前雨。
譯文:
玉驄已經走上了通往關頭的路,
等待著帶著功名離去。
慷慨之情不再歌唱桃葉船渡,
行囊中的書籍仍在,劍花未曾凋謝,在這個富有才智的地方。
加入軍隊,讓我懷念起早年寫的詩篇,
縱然世事變幻莫測,只有這樣。
但我擔心回來時已是秋色將暮,
聞香爐中的茗茶碗,看葵花下的葫蘆葉,雨水落在寂靜的燈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送別張伯修去宣府的情景,表達了對朋友投身仕途的祝福和對友情的思念之情。
詩中的"玉驄"指代戰馬,已經走上通向邊關的道路,意味著張伯修已投身軍旅。詩人期待著他能夠取得功名,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詩人的慷慨之情卻不能如當初一樣高歌,桃葉船渡指的是早年詩作中的歡樂場景,現在已經不再適用。
詩中提到的"囊書"和"劍花"分別代指學問和戰功,暗示著張伯修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成就,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才華。
接下來,詩人回憶起與張伯修的舊日友情,縱然時光荏苒,世事變化無常,但只希望他能夠在新的環境中繼續發揚光大。
然而,詩末表達了詩人對張伯修歸來時景況的擔憂。"秋色暮"暗示著時光流逝,歲月不饒人。薰爐中的茗茶碗,葵花下的葫蘆葉以及落在燈前的雨水,都是描繪詩人在靜寂中感受到的寂寥與憂傷。
整首詩以送別之情為主線,通過對張伯修的期望和對友情的思念,表達了時光易逝、人事如夢的感慨,以及對歸來后境遇的擔憂,展現了作者對友誼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