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讀《山海經 / 作者:蘇軾 |
子政洵奇逸,妙算窮陰陽。
淮南枕中訣,養煉歲月長。
豈伊臭濁中,爭此頃刻光。
安知青藜火,丈人非中黃。
|
|
和陶讀《山海經解釋:
《和陶讀《山海經》》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子政洵奇逸,妙算窮陰陽。
淮南枕中訣,養煉歲月長。
豈伊臭濁中,爭此頃刻光。
安知青藜火,丈人非中黃。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與陶淵明共同讀《山海經》時創作的。詩中表達了對陶淵明的贊賞和對《山海經》的認同,同時也抒發了對人生短暫和對修身養性的思考。
賞析:
首先,詩中提到了子政洵,他被描述為一個奇特而出眾的人物,精通陰陽之道。這里的子政洵可能是陶淵明的化身,也可能是蘇軾將自己與陶淵明相提并論的表達方式。他們都是具有卓越才華和獨立見解的文人。
接下來,詩中提到了淮南枕中訣,指的是《淮南子》中所記載的養生之法。通過修煉和養生,可以延長歲月,使人的生命更加充實和有意義。蘇軾在詩中表達了對追求長壽和養生之道的向往。
然后,詩中說到了眾人爭相追逐光明,希望在短暫的一剎那中獲得輝煌和成功。這里的臭濁可能指的是人世間的瑣碎和煩擾,而光明則代表著輝煌和成功。蘇軾通過這種對比,表達了對于短暫生命的深切思考和對追求真理和永恒價值的追求。
最后,詩中提到了青藜火和中黃,這里可能是指陶淵明的作品《歸園田居》中的描寫。青藜火是《歸園田居》中的一種草木,而中黃則指的是中原的黃土地。通過引用陶淵明的作品,蘇軾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敬重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陶淵明的贊賞和對修身養性的思考。通過引用《山海經》、《淮南子》和陶淵明的作品,蘇軾展示了自己對于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追求,同時也向讀者傳遞了對于真理和永恒之美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