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 / 作者:蘇軾 |
芎窮生蜀道,白芷來江南。
漂流到關輔,猶不失芳甘。
濯濯翠莖滿,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實,可以資筐藍。
秋節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斸根取其實,對此微物慚。
|
|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解釋: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是蘇軾寫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游覽園中,觸景生情,對草木的生長和凋零之感的抒發。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芎窮生蜀道,白芷來江南。
漂流到關輔,猶不失芳甘。
濯濯翠莖滿,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實,可以資筐藍。
秋節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斸根取其實,對此微物慚。
詩詞的意境是通過描繪園中的草木來表達人生的無常和凋零的主題。下面是對詩詞意義和賞析的分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芎窮和白芷這兩種植物的生長和遷徙,表達了人生的變遷和無常。芎窮原本生長在蜀地的山間,但它漂流到了江南地區;而白芷原本生長在江南,但它卻來到了關輔地區。作者通過這種對比,暗示了人生中的遷徙和變化。
詩中描繪了茂盛的芎窮和白芷,它們的莖葉翠綠欲滴,清晨的露水滋潤著它們,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然而,這些植物尚未開花結果,它們的潛力和美麗被大自然所承載。詩人將它們比作可以裝滿筐藍的實物,顯示了它們的價值和潛能。
然而,秋節已經過去,這些草木逐漸老去,受到了寒冷的折磨,不再像春天那樣欣欣向榮。詩人感嘆自己無力改變大自然的規律,對于這些微小的生命感到慚愧。斸根取其實的意象暗示了作者對生命的無奈和無力。
整首詩詞運用了描寫自然景物的手法,通過對草木生長和凋零的描繪,表達了對人生無常和生命短暫的思考。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生意義的深思。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思想和情感表達能力,是他作品中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