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月 / 作者:王禹偁 |
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
莫辭終夕看,動是隔年期。
冷濕流螢草,光凝宿鶴枝。
不禁雞唱曉,輕別下天涯。
|
|
中秋月解釋: 《中秋月》是一首宋代王禹偁的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中秋時節的景象和情感。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秋月
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
莫辭終夕看,動是隔年期。
冷濕流螢草,光凝宿鶴枝。
不禁雞唱曉,輕別下天涯。
譯文:
在哪里能看到明亮的月光,登上樓頂正是中午時分。
不要拒絕整夜觀賞,這是一年一度的時刻。
寒冷潮濕中流動的螢火蟲,光芒凝結在宿鶴的枝條上。
雞鳴天亮時情不自禁地離別,輕輕地離開天涯。
詩意:
這首詩以中秋時節的景象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月光的贊美和對離別的感傷之情。詩人登上樓頂,在正午時分欣賞著明亮的月光,他呼吁人們不要錯過整夜觀賞的機會,因為這是一年一度的難得時刻。詩中描繪了寒冷潮濕中流動的螢火蟲,它們的光芒凝結在宿鶴的枝條上,給人一種幽靜而神秘的感覺。最后,詩人以雞鳴天亮時的離別來表達他對離別的無奈和傷感之情。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中秋月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感受和對人生離別的思考。詩人以中午時分登樓觀賞月光,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美麗。他呼吁人們不要錯過整夜觀賞的機會,表達了對美好時刻的珍惜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的冷濕流螢草和光凝宿鶴枝,給人一種幽靜而神秘的感覺,增加了詩的意境和情感。最后,詩人以雞鳴天亮時的離別來表達他對離別的無奈和傷感之情,使整首詩更具情感共鳴。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示了王禹偁獨特的詩歌才華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