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壇山 / 作者:汪元量 |
我登天壇山,灑然清吟目。
群峰如兒孫,羅列三十六。
支藤陟曾巔,中有少室屋。
山人化飛仙,庭除生苜宿。
古碑野火燒,剝落字難讀。
雛鹿臥幽巖,孤鳥響空谷。
解鞍小遲留,偷閒半日足。
長嘯歸去來,題詩紀幽獨。
|
|
天壇山解釋: 《天壇山》是宋代詩人汪元量的作品。詩人描繪了他登上天壇山的情景,表達了對山景的贊美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譯文:
我登上天壇山,
心境寧靜,吟詠自得。
群峰如兒孫,
排列成三十六峰。
攀爬藤蔓至巔峰,
其中有座簡陋的房屋。
山中隱士化作飛仙,
宅院中除去了生活的繁雜。
古碑被野火燒毀,
字跡剝落難以辨認。
幼鹿躺臥在幽巖上,
孤鳥在空谷中鳴叫。
解下馬鞍稍作停留,
偷得片刻閑暇滿足心愿。
長嘯告別歸去來,
用詩篇記錄下這幽靜而孤獨的經歷。
詩意:
這首詩以山水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景觀的贊美之情。詩人登上天壇山,心境平和,吟詠自得,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他描述了山峰層巒疊嶂,像是一大家族的子孫們排列在一起。在攀爬至巔峰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山頂上的一座簡陋房屋,那是隱居山中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這些隱士們過著與塵世無關的生活,追求精神的升華。然而,古碑被野火燒毀,字跡剝落,難以辨認,這象征著人類文明的脆弱和易逝。在這幽靜的山中,詩人還看到一只幼鹿躺臥在幽巖上,孤鳥在空谷中鳴叫,這些自然景象使他更加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和生機。最后,詩人解下馬鞍稍作停留,享受片刻的閑暇,然后發出長嘯,告別這個幽靜的地方,用詩篇來記錄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境。
賞析:
《天壇山》以簡潔而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山水景色,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山水的感悟。詩人通過描繪山峰的排列和攀爬至巔峰的過程,展示了山峰的壯麗和高峻,以及攀登山峰的艱辛。詩中的隱居者象征著超脫塵世的生活追求,與繁雜的世俗生活相比,他們住在簡陋的房屋中,過著清凈的生活。古碑被野火燒毀,字跡剝落,傳達出歲月的無情和文明的易逝。詩人觀察到山中的自然景象,幼鹿和孤鳥,這些形象增添了詩中的寧靜和寂靜。最后,詩人解下馬鞍,稍作停留,表達了對自然環境的欣賞和對片刻閑暇的珍惜。整首《天壇山》描繪了詩人登上天壇山的經歷和感悟。詩中通過對山峰、隱居者和自然景象的描繪,展示了大自然的壯美和寧靜,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以簡潔而自然的語言表達了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并通過對隱居者的描繪,傳達了對超脫塵世生活的向往。整首詩意深遠,給人以靜謐和思考的空間,使讀者在欣賞山水之美的同時,也可以反思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