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二首 / 作者:蘇軾 |
草沒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門。
拾薪煮藥憐僧病,掃地焚香凈客魂。
農(nóng)事未休侵小雪,佛燈初上報黃昏。
年來漸識幽居味,思與高人對榻論。
長嫌鐘鼓聒湖山,此境蕭條卻自然。
乞食繞村真為飽,無言對客本非禪。
披榛覓路沖泥入,洗足關(guān)門聽雨眠。
遙想后身窮賈島,夜寒應(yīng)聳作詩肩。
|
|
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二首解釋:
《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這一天住在水陸寺,寄給北山清順僧的兩首詩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在水陸寺度過的一天,表達了對僧侶生活和禪宗思想的思考。詩中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寺廟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清凈寧靜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修行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賞析:
首先,詩中的描寫給人以草木蔥蘢、雨夜寂靜的感覺。草木覆蓋了河堤,村莊在暗夜的雨中隱沒。修竹藏于僧院之中,仿佛是一座不為世人所知的禪宗凈土。
其次,詩中表現(xiàn)了蘇軾對僧侶生活的關(guān)注和憐憫。蘇軾拾取薪柴煮藥,關(guān)心照顧生病的僧人,掃地焚香以凈化客人的心靈。這些細節(jié)揭示了蘇軾對禪宗修行和慈悲精神的贊賞,同時也折射了他自身的疾病和苦難。
詩中還交織了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對比。詩中提到農(nóng)事未休,暗示著四季更迭和人們的勞作。與此同時,佛燈初上報黃昏,表現(xiàn)了寺廟中宗教儀式的開始。這種對自然和宗教的對比,暗示了人生的短暫和超越塵世的追求。
最后,蘇軾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他思念與高人對床討論學(xué)問的時光,希望能夠擺脫塵世的喧囂和瑣事,尋求真正的自我和內(nèi)心的寧靜。他抱怨鐘鼓聲擾亂了湖山的寧靜,但同時也認識到這種境況蕭條而自然。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和僧侶生活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比,展現(xiàn)了蘇軾對禪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內(nèi)心寧靜的渴望。這首詩詞既有對人生的思考,又融入了自然景物和宗教元素,體現(xiàn)了蘇軾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思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