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 / 作者:蘇軾 |
風轉鳴空穴,泉幽瀉石門。
虛心聞地籟,妄意覓桃源。
過客詩難好,居僧語不繁。
歸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園。
山前雨水隔塵凡,山上仙風舞檜杉。
細細龍鱗生亂石,團團羊角轉空巖。
馮夷窟宅非梁棟,御寇車輿謝轡銜。
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
|
|
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解釋:
詩詞:《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風轉鳴空穴,泉幽瀉石門。
虛心聞地籟,妄意覓桃源。
過客詩難好,居僧語不繁。
歸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園。
山前雨水隔塵凡,山上仙風舞檜杉。
細細龍鱗生亂石,團團羊角轉空巖。
馮夷窟宅非梁棟,御寇車輿謝轡銜。
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
中文譯文:
風吹動著空洞,山泉流淌在石門中。
虛心傾聽大地的聲音,妄想尋找桃源的樂土。
過往的客人很難寫出好的詩,居住的僧人語言并不繁瑣。
回到自己的居所,從瓶中得到冰雪,清冷地慰藉著我的心靈園囿。
山前的雨水將塵俗遮斷,山上的仙風吹舞著松柏。
細小的龍鱗在亂石中生長,團團的羊角轉動在空巖上。
馮夷窟宅并非高大的梁柱,抵御寇敵的車輿已經放下韁繩。
世事漸漸艱難,我想離去,永遠跟隨我的兩個兒子,擺脫人們的非議和讒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寫給李節推的作品,描繪了一個隱居山林的境界和對世俗紛擾的厭倦之情。詩中通過描繪山水景物和表達自己的心境,展示了蘇軾對自然和清靜生活的向往。
首兩句"風轉鳴空穴,泉幽瀉石門"描繪了山洞中的風聲和泉水的流淌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聲音的敏感和對清幽環境的渴望。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對桃源的向往,但認識到這種妄想是無法實現的。
下半部分的描寫,通過山水景物的對比,表達了蘇軾對塵世煩擾的厭倦之情。"山前雨水隔塵凡,山上仙風舞檜杉"形容了山前的雨水將塵俗與自己隔絕,而山上的仙風則讓松柏搖曳如舞,展示了自然界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對比。
接著,詩人描繪了洞穴中的龍鱗和羊角,通過這些形象的生動描繪,表達了隱居的自由和與塵世的徹底分離。
最后兩句"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表達了蘇軾對世事的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與他的兩個兒子一同遠離非議和讒言。
《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他對隱居山水之間的向往和對世俗紛擾的厭倦之情。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風吹轉動空洞,
泉水靜靜流入石門。
虛心傾聽地之音韻,
妄想尋找桃源的樂土。
過客難以寫出佳作,
僧人居住的言語簡潔。
回到家中,從瓶中取出冰雪,
清冷地慰藉著文人的園囿。
山前的雨水隔絕了塵俗的世界,
山上的仙風舞動著松柏。
細小如龍鱗的生長在亂石間,
團團如羊角的旋轉在空巖上。
馮夷所居非梁棟之宅,
車輿已不再用于御寇。
世事漸漸艱難,我欲離去,
永遠跟隨我的兩個兒子,擺脫誹謗和中傷。
詩意和賞析:
《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是蘇軾以山水為背景,表達自己隱居山林的愿望和對塵世繁華的返璞歸真之情的作品。
詩的前兩句"風轉鳴空穴,泉幽瀉石門"描繪了山洞中風聲和泉水聲的動靜,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聲音的敏感,對清幽環境的向往。而接下來的"虛心聞地籟,妄意覓桃源"表達了對桃源樂土的無限憧憬,但作者也知道這種妄想是無法實現的。
詩的下半部分通過山水景物的對比,表達了蘇軾對塵世繁華的厭倦之情。"山前雨水隔塵凡,山上仙風舞檜杉"形容了山前的雨水將塵俗與自己隔絕,而山上的仙風則使松柏搖曳舞動,呈現了自然界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的鮮明對比。
緊接著,詩人描述了洞穴中龍鱗和羊角的景象,通過生動的描繪,展現了隱居生活的自由與與塵世的徹底分離。
最后兩句"馮夷窟宅非梁棟,御寇車輿謝轡銜"表達了蘇軾對世事的艱難感到厭倦,他希望能夠離開紛擾,永遠與他的兩個兒子一同擺脫別人的誹謗和中傷。
整首詩以山水景物為背景,以對比的手法展示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對塵世繁華的厭倦。這首詩詞以婉約的筆調表達了蘇軾內心的憂愁和對自然清靜的渴望,同時也抒發了對世事繁雜的不滿,寄托了對真實自我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