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詩僧道通 / 作者:蘇軾 |
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聰與蜜殊。
?錢塘僧思聰總角善琴,后舍琴而學詩,復棄詩而學道,其詩似皎然而加雄放。
安州僧仲殊詩敏捷立成,而工妙絕人遠甚。
殊辟谷,常啖蜜。
?語帶煙霞従古少,?李太白云,他人之文,如山無煙霞,春無草木。
?氣含蔬筍到公無。
?謂無酸餡氣也。
?香林乍喜聞薝卜,古井惟愁斷轆轤。
為報韓公莫輕許,従今島可是詩奴。
|
|
贈詩僧道通解釋:
《贈詩僧道通》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雄豪而妙苦而腴,
只有琴聰與蜜殊。
錢塘僧思聰總角善琴,
后舍琴而學詩,
復棄詩而學道,
其詩似皎然而加雄放。
安州僧仲殊詩敏捷立成,
而工妙絕人遠甚。
殊辟谷,常啖蜜。
語帶煙霞従古少,
李太白云,他人之文,
如山無煙霞,春無草木。
氣含蔬筍到公無。
謂無酸餡氣也。
香林乍喜聞薝卜,
古井惟愁斷轆轤。
為報韓公莫輕許,
従今島可是詩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軾對詩僧道通的贈詞。詩中表達了對道通以及其他僧人的贊美和贈言。
首先,詩人稱道道通的才華,他琴藝出眾,與蜜糖一樣獨特。道通曾是錢塘的僧人,精通琴技,但后來放棄了琴藝而學習詩歌,并進一步放棄了詩歌而修習道法。他的詩歌充滿明亮和豪放之氣,展現出雄壯的風格。而安州的僧人仲殊,雖然詩才敏捷,但在技藝上卻遠不如道通。仲殊常常隱居于僻谷,喜歡品嘗蜜糖。
詩中還表達了一種對于文化和歷史傳承的思考。詩人說語言中缺少了煙霞的美好,引用了李白的詩句,指出其他人的作品就像山中沒有煙霞,春天沒有草木一樣平淡無奇。詩人認為道通的詩歌如同空氣中的蔬筍一樣純凈,沒有任何酸餡的氣味。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道通的敬佩和鼓勵。詩人說道,聽到道通的消息,如聞到香林中的薝卜一樣歡喜,但古井卻因為沒有水車而愁苦。這里的古井可以理解為指代詩歌,缺乏傳承的方式。詩人告誡道通不要輕易接受韓公的邀請,從此成為詩歌的奴隸,而應該繼續堅守自己的道路。
整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于道通的贊美和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對文學藝術和傳統的思考和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