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陽春 / 作者:陳師道 |
素手拈花纖軟。
生香相亂。
卻須詩力與丹青,恐俗手、難成染。
一顧教人微倩。
那堪親見。
不辭紫袖拂清塵,也要識、春風面。
|
|
洛陽春解釋: 《洛陽春》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陳師道。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素手拈花纖軟,
花香四溢。
但需要有詩才和繪畫技巧,
怕普通人手藝不夠好而難以表現。
一眼望去美得讓人心動,
實在難以親自目睹。
不辭去拂去塵埃的紫色袖子,
也要認識春天的風貌。
詩意:
《洛陽春》描繪了春天的美麗和詩人對藝術的追求。詩中的洛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化古都,而春天則象征著生機與盎然。詩人以素手拈花的方式表達了春天的細膩和溫柔,花香四溢則展示了春天的芬芳和活力。詩人認為欣賞春天不僅需要詩人的才華,還需要丹青(繪畫)的技巧,因為普通人無法用普通的手藝來表現春天的美。然而,即使無法親自目睹春天的美景,詩人仍然希望通過自己的詩歌來認識春天的風貌。
賞析:
《洛陽春》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喻,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美麗的贊美和對藝術追求的渴望。詩中的素手拈花、花香四溢等形象描寫生動而細膩,展現了春天的繁華和絢爛。詩人認為欣賞春天的美需要詩人的才華和繪畫的技巧,這也體現了詩人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精益求精的態度。詩人雖然無法親自目睹春天的美景,但他仍然通過自己的詩歌來感知春風的氣息,表達了對春天風貌的追求和對藝術表達的堅持。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意象豐富的描寫展現了春天的美麗和詩人對藝術的追求,給人以清新、細膩的感受。它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贊美,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追求卓越藝術表達的追求和對現實局限的思考。整體上,《洛陽春》展現了宋代詩詞的典型風格和主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