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穎仲山行即事 / 作者:李彌遜 |
平蕪新綠占封圻,橫路游絲網落暉。
同徑人稀藏窈窕,禪扉春盡老芳菲。
緩行照水知魚樂,隨意穿花見蝶飛。
二了舁籃今夜月,龍鐘猶勝杖藜歸。
|
|
和穎仲山行即事解釋: 《和穎仲山行即事》是宋代詩人李彌遜的作品。這首詩以描繪行走山間的景色和所感所思為主題,展現了自然風光和人情世態的交融。
詩詞的中文譯文:
平坦的田野上綠草如茵,伸展開來占據了封圻。
橫穿在路上的游絲,如同網一般,在夕陽的照耀下垂落。
同行的人寥寥無幾,藏匿在幽深的小徑間。
寺門的春色已漸漸消逝,只剩下凋謝的芳菲。
慢慢行走在水邊,知道魚兒正快樂地游動著。
隨意穿過花叢,看見蝴蝶翩翩起舞。
兩個籃子已經載滿,今夜的月亮陪伴著歸途。
廟堂的鐘聲依舊悠揚,比起拄著杖頭的行人更加悠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與朋友穎仲在山間行走的場景,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人情世態的感悟。
詩中描繪的平蕪新綠、橫路游絲等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給人以寧靜和舒適的感覺。同徑人稀的描寫則傳遞出山間幽靜的氛圍,與現代都市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
禪扉春盡老芳菲一句,揭示了時間的流轉,春天的美麗將逝去,花朵將會凋謝。這種變化也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世事的更迭。
詩人在行走中觀察到水中的魚兒快樂地游動,以及花叢中的蝴蝶翩翩起舞,表現了自然界的生機勃勃和美好景象。這種隨意的觀察和感受,體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敏感和對生活的留意。
最后兩句"二了舁籃今夜月,龍鐘猶勝杖藜歸"表達了詩人與穎仲的歸途,通過描繪月亮和鐘聲,給人以安寧和溫暖的感覺。龍鐘猶勝杖藜歸的比較,顯示了莊重和優雅之間的對比。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色和行走經歷的描寫,以及對時間流轉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李彌遜細膩敏感的感受力和對自然、人情的獨特理解。同時,詩中的意象和對比也為讀者提供了一種靜心、觀察和思考生活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