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張嘉父長官 / 作者:蘇軾 |
都城昔傾蓋,駿馬初服辀。
再見江湖間,秋鷹已離鞲。
于今三會合,每進不少留。
豫章既可惜,瑚璉誰當收。
微官有民社,妙割無雞牛。
歸來我益敬,器博用自周。
百年子初筵,我已迫旅酬。
但當記苦語,高節貫白頭。
|
|
送張嘉父長官解釋:
《送張嘉父長官》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都城昔傾蓋,
駿馬初服辀。
再見江湖間,
秋鷹已離鞲。
于今三會合,
每進不少留。
豫章既可惜,
瑚璉誰當收。
微官有民社,
妙割無雞牛。
歸來我益敬,
器博用自周。
百年子初筵,
我已迫旅酬。
但當記苦語,
高節貫白頭。
詩意:
這首詩是蘇軾送別張嘉父長官的作品。詩人以描繪都城傾覆、駿馬才剛穿上轡頭為開篇,表達了時光流轉的無情和人事變遷的無常。詩人再次見到張嘉父長官時,已經離開了官場,如同秋天的鷹已經離開了鞲(鞲是用來裝載鷹的皮套)。然而,盡管經歷了時光的流轉和離別的痛苦,他們三次相見,每一次都不舍離別,彼此之間的情誼不減反增。詩人感慨豫章(指南昌)的別離是令人惋惜的,好像是珊瑚和琉璃的寶物誰來收藏。雖然身為微小的官員,卻能與百姓共同生活,不像那些精于割剝而無同情心的貴族。詩人回到家鄉后對張嘉父更加敬重,他認為人應該擁有廣博的知識,像古代的周公一樣。百年之后,當詩人懷著白發的時候,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回拜張嘉父,因為他深感自己的游歷生活實為無力回報張嘉父的恩情。最后,詩人表達了對張嘉父的敬意和崇高的品質,認為這種高尚的節操值得銘記,貫穿一生。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文字表達了作者對張嘉父的深情厚意和對友誼的珍視。通過描繪時光流轉、離別的痛苦以及再次相聚的喜悅,詩人展現了人生的變幻無常和時間的不可逆轉。詩中的對比和意象運用巧妙,如都城傾覆與駿馬初服辀、秋鷹離鞲與豫章可惜、微官有民社與妙割無雞牛等,增強了詩詞的藝術感和表現力。最后,詩人對張嘉父的敬意和贊美,體現了作者對高尚品質和節操的推崇。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情感,表達了友情的珍貴和對真摯情誼的追憶,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