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芝上人游廬山 / 作者:蘇軾 |
二年閱三州,我老不自惜。
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
豈知世外人,長與魚鳥逸。
老芝如云月,炯炯時一出。
比年三見之,常若有所適。
逝將走廬阜,計闊道愈密。
吾生如寄耳,出處誰能必。
江南千萬峰,何處訪子室。
|
|
送芝上人游廬山解釋:
《送芝上人游廬山》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詩人送別游廬山的僧人芝上人,并表達了自己對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二年閱三州,我老不自惜。
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
豈知世外人,長與魚鳥逸。
老芝如云月,炯炯時一出。
比年三見之,常若有所適。
逝將走廬阜,計闊道愈密。
吾生如寄耳,出處誰能必。
江南千萬峰,何處訪子室。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歲月逝去的感慨和對芝上人修行心境的贊嘆。詩人在送別芝上人之際,回顧了自己二年來的旅行經歷,感嘆時光的流逝,但并不自怨自艾。他形容自己像一只團團打轉的磨牛,步步踏在前人的足跡之上。然而,他意識到在這個世俗之外的人世間,有些人能夠像魚鳥一般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將芝上人比作云月,時而明亮地出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對他的拜訪常常恰到好處。最后,詩人表示自己的生命如同寄居之地,不知道將來會去向何處,也不知道自己的歸宿何人。他猶豫著是否要去廬山,卻不知道廬山的千萬峰巒中,芝上人的住所在哪里。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己和芝上人的比較,展現了詩人對世俗生活的疑問和對釋放心靈的向往。詩人蘇軾經歷了世事的滄桑,對于自己的年歲和人生經歷有所感慨,但他并不愧怍自己的老去,反而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他意識到在塵世之外,有些人可以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寧靜,與世無爭。他將芝上人比作云月,形容了芝上人高尚的修行境界和對世俗紛擾的超然態度。詩人以自己的經歷和心情映照出了自身的追求和矛盾,表達了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對人生歸宿的迷茫。整首詩詞意境清新,用詞簡練而富有意味,給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間,展示了蘇軾深邃的思想和文化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