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賦 / 作者:陳與義 |
興公賦天臺,千字一何少。
峴山逢巧匠,籠絡六詩了。
余情到娘子,心動云縹緲。
仿佛山阿人,薜荔一身繞。
殷勤供泚筆,路轉得龍沼。
應龍喜公來,噓氣紛霧杳。
忽然張蓋起,知不受人擾。
詩成中有畫,幽情雜荒窈。
從公雖一快,顧有和詩撓。
是事姑置之,歸路迷日表。
安得永茲樂,彭鏗尚為夭。
但愁歸城中,念山令人老。
|
|
再賦解釋: 這首詩詞《再賦》是宋代詩人陳與義所作,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分析:
中文譯文:
再次賦詩,興公賦天臺,千字何其少。在峴山遇見了巧匠,引出了六首詩。我對娘子產生了感情,心動得像云一樣虛幻。仿佛是山間的人,被薜荔環繞著。滿懷熱情提供給泚筆,路轉到達龍沼。應龍高興公子來了,噓氣彌漫霧中消失。突然卷起帷帳,表示不愿受人打擾。詩中有畫,幽情與荒涼交織在一起。盡管與公子一起快樂,但還是有和寫詩的困擾。這些事情姑且放一邊,回家的路迷失在日影中。如何能永遠享受這種樂趣,彭鏗依然是短暫的存在。只是擔心回到城中,想起山的時光令人感嘆老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陳與義在天臺山一帶的經歷和感悟。詩人在天臺山遇見了巧匠,這位巧匠能夠引發他創作出六首詩。其中一首詩表達了他對娘子的情感,但這種情感卻像是一種虛幻的遙遠感受,就像云一樣縹緲。詩中的薜荔環繞著仿佛山間的人,增添了一種自然的意境。
詩人以滿懷熱情供給泚筆,表示他對創作的投入和奉獻。他的創作之路蜿蜒曲折,最終到達了龍沼。應龍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龍,它高興地迎接詩人陳與義的到來,但隨即消失在霧中。這表達了詩人在創作過程中遭遇到的困擾和不確定性。
詩中還提到詩中有畫,描繪了幽情與荒涼的景象。盡管與公子一起快樂,但詩人仍然面臨著寫詩時的困擾,這可能是指他在創作過程中的疑慮和掙扎。
最后,詩人思考著回家的路,但卻迷失在日影中。他思考如何能永遠享受這種創作的樂趣,然而,他意識到這種樂趣是短暫的,就像彭鏗(音樂之聲)一樣。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擔心回到城市生活后,回憶起山的時光會讓他感嘆時光的流逝和年歲的增長。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自然景物、表達情感和思考創作困擾等手法,展現了詩人在天臺山一帶的心境和思考,同時也傳達了對時間流逝和生活變遷的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