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輯佚基本信息介紹
簡體: | 輯佚 |
繁體: | 輯佚 |
拼音: | ji yi |
讀音: | jí yì |
英語: | |
近義詞: | |
反義詞: | |
單字解釋: | 輯 佚 |
造句: | 輯佚造句 |
組詞,組成語: | 輯 佚 |
|
輯佚解釋
|
輯佚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輯聚集、收集。佚通逸散失。輯佚又作輯逸聚集散失之意。古書在傳播流通過程中由于受到天災、人禍、兵燹等影響部分散佚或全部亡佚但其殘篇、遺文、片言、只語往往散存于它書輯佚即是指將散存在現有各類文獻中的一句話、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重新搜集摘錄出來匯聚編排使其盡量恢復原書面貌的文獻整理活動和方法也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文獻的輯佚有兩種一為單純的輯佚書當原書完全亡佚如有引文可供收集則將其輯出以存其書于萬一。如申不害〔申子〕早已亡佚清人嚴可均和馬國翰皆有輯本。尸佼〔尸子〕亦久佚清人汪繼培有輯本。一為輯佚文輯佚文又可分3類即輯補缺佚即原書尚存但已有殘缺非原書全貌如〔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71篇今本〔墨子〕存53篇已非全帙清末孫詒讓將古書所引〔墨子〕語有不見今本者逐一輯出成〔墨子佚文〕附〔墨子閑詁〕后。輯補脫佚即原書似完存在校勘過程中時有佚文輯補如劉向校訂〔孫卿新書〕(即〔荀子〕)32篇今本〔荀子〕也32篇然清人王念孫〔讀書雜志〕輯得〔荀子〕佚文4事。輯拾漏佚即編輯別集、總集有當收而漏收的詩文或因某種原因有意棄收的詩文后人讀書時有意無意中拾得而補之如北宋末年薛昂收集王安石詩文成〔臨川先生文集〕100卷流傳至今。但百卷之外詩、詞、文佚篇尚多清乾隆間張青刻南宋季璧〔王荊文公詩箋注〕50卷所載詩篇較〔臨川先生文集〕多72首。清末陸心源輯拾佚篇為〔臨川集補〕1卷刻入〔群書校補〕。輯佚的意義在于豐富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為學術研究提供資料。中國較早從事輯佚工作的是宋代黃伯思(?-1118)和王應麟(1223-1296)。黃伯思曾從馬總〔意林〕及李善注鮑照〔舞鶴賦〕中輯出已佚的〔相鶴經〕。王應麟則有感于〔易〕學獨傳王粥〔尚書〕只存〔偽孔傳〕便從群書中緝出有關鄭玄〔易注〕、〔書注〕的材料編成〔鄭氏周易〕、〔鄭氏尚書注〕。輯夫在清代最為興盛如清乾隆間編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已亡佚的古代典籍385種4946卷。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大規模的輯集古代經史子集四部佚書的宏舉如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達580余種卷帙繁富。現代輯佚工作更是在過去的基礎上往前推進尤其是歷來不受重視的集部文獻也多有所獲如〔宋詩話輯佚〕、〔元曲選外編〕、〔永樂大典戲文〕等。同時古文獻的不斷出土和發現都為輯佚工作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