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所謂攻擊可分為兩部分來說明: 1.攻擊性行為:指對別人造成傷害之行為并且是攻擊者有意的行為。攻擊行為可能是反社會、利社會或是社會性認可的視攻擊行為是否違反或遵從社會規范而定。例如因搶劫不成而殺人屬于反社會的攻擊行為;而法警執行槍決則是遵從社會規范;在課室中的體罰問題則一直是個爭議性很大的攻擊行為。 2.攻擊性情緒:指企圖傷害別人的內在狀態例如憤怒。攻擊情緒不一定都表現出來成為攻擊行為因為社會規范不允許個人隨意表達其攻擊情緒和攻擊行為。故很多時候個人必須學習控制自己的攻擊情緒并克制其攻擊行為。 有關產生攻擊行為的理論如下: 1.佛洛依德(S. Freud)認為個人為滿足自己需求而向外攻擊所以攻擊是本能之一。例如雄性斗魚的攻擊行為似乎不需要學習。另一種攻擊則是轉向自己稱之為死之本能。 2.挫折攻擊說認為當個人受到挫折時攻擊是挫折的反應之一。例如丈夫夜歸當妻子一再的說教責罵丈夫備受挫折而出手打人;許多的家庭暴力因此而起。 3.社會學習論認為攻擊行為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許多研究顯示:當兒童觀賞完暴力影片之后其攻擊行為增加許多可由直接模仿或替代性模仿而學到暴力例如兒童由家中成人學到攻擊行為也可由大眾傳播中模仿因此大眾傳播對暴力影片的處理相當受到重視與關注。 攻擊的方式有兩類:(1)直接攻擊對攻擊目標直接加以傷害例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2)間接攻擊以迂回、間接的方式達到攻擊的目的。 直接的攻擊行為往往受到社會規范的制止因此在復雜的社會互動之下個人會學著把直接的攻擊行為化明為暗即采取間接的、迂回的、被動的方式或設法使自己的攻擊行為合乎社會規范或者至少不易被抓到把柄的方式。例如員工對公司不滿不一定直接要求罷工或談判可能使用上班時怠惰、敷衍或暗中破壞公物來宣泄不滿的情緒以達到攻擊的目的。 在正常的情況下個人的行為受社會規范監控但在群眾運動中有一值得注意的現象即是處身于群眾里的個人經常肆無忌憚的表現破壞性的攻擊行為。這時候最容易產生暴力感染因為在群眾里的匿名作用、責任分散、群眾的鼓噪……等因素引起個體的激昂狀態及相關反應即是「去個人化現象」(deindividuation)。 故攻擊有如雙面刃有正面功能亦有負面的破壞性。
攻擊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以武力、語言、文字等各種方式進攻或傷害別人。 【造句】那架飛機在回程中受到不明物體攻擊只好緊急降落。
攻擊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以武力、語言或文字對人施加傷害。如:「他義正詞嚴以事實澄清了對手的攻擊。」主動進攻襲擊敵人。《三國演義.第一零八回》:「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兩城以防巢湖后面攻擊諸公須要仔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