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平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至平的意思是公平和諧之極。出于〔荀子〕一書分別見于〔榮辱篇〕與〔君道篇〕。根據荀子學說人生而「平等」并無君子小人之別因后天積習、環境、注錯習俗不同才有君子小人的差別。同時人生而能群能辨社會性是人的本質。然而人生而情欲相同群居共處難免利害沖突。為了經營長治久安、和諧共處的社會生活古代圣王于是制定禮義法度使君子治人小人治于人如〔榮辱〕中說:「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慤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如此使人各稱其職各得之宜就是經營和諧社會生活的要道也就是所謂的「至平」:「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如果能以君子治人小人治于人士農工商各盡其能各守其分則表面看來雖有上下等差之別實則乃根據公平客觀禮法制定人們的等級因此是最公平的作法。王先謙注解道:「各當其分雖貴賤不同然謂之至平也。」即是此意。 人若能營和諧公平的社會生活內部團結外侮不來自然能長保和平。〔君道〕中說:「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于臣子矣。如是則雖在小民不待合符節別契券而信不待探籌(抽簽)投鉤(一種分財的方法)而公不待衡石稱懸(用秤)而平不待斗斛敦槩(量器)而賾(齊)。故賞不用而民勸(美善)罰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勞而治政令不煩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勸上之事而安樂之矣。……城郭不待飾而固兵刃不待陵(磨)而勁敵國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謂至平。」在上位者尚賢使能以禮義治國自然使百姓悅服出自內心地守信重義而毋需外在器物法令強加束縛規定。如此社會風氣淳厚美善人民生活安樂外侮不至就是所謂的「最為公平和諧」。 荀子「至平」與「上一」(參見「上一」)的理論皆在以「人治」、「德治」、「禮治」為最高的政治理想;強調社會等差必須符應道德人格的等差即以君子治人以小人治于人以禮義法度為準建立公平的社會制度始能滿足人對公義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