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舞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舞名。中國民間舞蹈。也稱《舞獅》、《獅燈》等。《漢書.禮樂志》中記有「象人」一辭據三國時魏人孟康注:「若今戲魚蝦獅子者」可見漢魏時期已有《獅子舞》的雛形。唐代以后《獅子舞》被引入宮庭作為「燕樂」中的一部名《太平樂》又名《五方獅子舞》。《續文獻通考》記有「明孝宗弘治三年秋召各番使入內看戲獅子」。由此可知《獅子舞》歷史悠久傳承至今。《舞獅》象徵吉祥幸福因此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都要跳《獅子舞》。《獅舞》分太獅與少獅兩人合披假獅皮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尾俗稱太獅。一人獨披獅皮扮獅的俗稱少獅。引獅的人、扮成武士、獅子郎、大頭和尚等手執繡球、拂塵、蒲扇等不同道具逗獅在大鼓、大鑼、嗩吶及笙管等樂器的伴奏下引舞在前、引著太獅、少獅等上場起舞場面壯觀熱烈。《獅子舞》分文、武兩類。文獅重表演有〈搶球〉、〈戲球〉、〈打滾〉、〈舔毛〉、〈搔癢〉等風趣動作;武獅重武功和技藝有〈爬高〉、〈踩球〉、〈過蹺板〉、〈走梅花樁〉等高難動作。在《獅子舞》的〈騰〉、〈閃〉、〈躍〉、〈撲〉、〈翻〉、〈滾〉等動作中能變化出多種高難技巧如〈獅子出洞〉、〈獅子踩球〉、〈猛獅下山〉、〈二獅搶球〉、〈高臺飲水〉、〈過天橋〉、〈跳澗〉等。《獅子舞》流傳至今逐漸形成了各地區不同的風格與特色。北京地區的扎獅頭很講究獅頭越重耍獅的技巧越高。獅頭最重的可達九十多斤動作以摔跌見長;河北的《獅舞》動作矯健能攀登、跳躍五張八仙桌;廣東的《獅舞》能攀上高聳的竹竿摘取彩禮俗稱「采青」;安徽的《獅舞》在獅身內點燃蠟燭稱為火獅有時還配上十多盞云燈獅子好像是在彩云之中飛舞;四川的《獅舞》分高腳獅和地浪獅兩種經常表演破陣一般文陣不登高武陣必登高能做出〈高井打水〉、〈封侯奪印〉、〈姜太公釣魚〉和〈天鵝抱蛋〉等驚險動作。此外還有板凳師、手搖獅、線獅等。獅子舞除流傳于廣大漢族地區外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地區甘肅南部的藏族地區及新疆等地也有流傳。當今《獅子舞》得到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各種獅舞不僅在舞臺上與中外觀眾見面而且在重大節日或迎賓禮儀中被列為重大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