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體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為立克次菌科(Rickettsiaceae)中屬于革蘭氏陰性細菌的一屬此屬中之菌種為脊椎動物包括人類及節足動物感染細胞內寄生蟲之致病來源引起的疾病包括斑疹傷寒、斑疹熱等。立克次體的細胞不具移動性呈球狀、雙球狀或短桿狀(長0.8~2μm寬0.3~0.6μm)為專性寄生性生物必須培養于生活組織內其營養需求大部份為未知在實驗室中可將其培養于雞的抽出細胞、蛋黃或組織內。立克次體寄生在寄主細胞之細胞質內有時也會侵入細胞核中生長之最佳溫度在32~35℃間以二分法繁殖行好氧呼吸代謝麩胺酸(glutamate)為能源立克次體對次氯酸鈉(NaClO3)及酚(phenol)相當敏感且在溫度超過56℃持續30分鐘的條件下即可被殺死。近年來立克次體的感染多以四環霉素(tetracyclines)為化學治療劑典型菌種為R. prowazekii其G+C百分比約在30~32.5%為蝨媒歐洲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及布列耳氏病之致病原。(1.戴佛香、陳吉平最新微生物學辭典1987;2.R.M. Atlas Microbiology—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1988)
立克次體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一種大小介于細菌與濾過性病毒間的微生物。呈球形或多形狀寄生于蝨、蚤等節足動物。因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氏發現而得名。其所引起的疾病有斑疹傷寒、恙蟲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