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大成」指周代的學校教育在學生入學九年時考查其是否能觸類旁通臨事堅定不違背師教。若能將多年來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踐履于行為上可說已有了最大的成就。〔學記〕在「謂之小成」之后按著說:「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可見大學教育的步驟雖也兼顧知識的傳授卻仍偏重道德品行的陶養在學習過程中不只士子能奮勉勸善而在廣立學校按時考試的客觀制度下庶民也因有所感受受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藉由「大成」的深刻涵義可以看出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培養智德兼備的優秀政治人才進而教化人民移風易俗使天下歸心。 從〔學記〕的這段話可知我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只有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其實歐洲古代也是如此。大成的標準是「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是能夠活用知識根據確切的原則類推相關的事物;同時堅持原則擇善固執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無論遇到什么艱難困苦也不會屈服更不會改變立身行道的志向。教育要造就出這樣的人才才算有成績。
大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指道德或學問的成熟完備。 【造句】韓非的學說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2:偉大的成就。 【造句】經得起挫折才能有大成。
大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偉大的成就。《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也者金聲而玉振也。」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后來引申為集合前人的學說或主張形成完整的體系。《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南北朝北周宣帝的年號(公元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