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交響曲是一種以奏鳴曲形式為管弦樂團所寫作的作品通常包括了二個或三個樂章。交響曲傳統上多被認為是管弦樂作品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愛樂者聆樂時必聽的重要曲目。 從交響曲的歷史發展來看交響曲屬于十八世紀下半期的產物但是巴洛克時代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可謂為其先導之一。不過交響曲的主要來源還是意大利歌劇中的序曲sinfonia這種音樂在十八世紀上半時就已形成了標準形式:具有三個樂章采「快-慢-快」的形式。其后一些意大利作曲家繼承了序曲(sinfonia)中抒情的性格作了一些交響曲但是交響曲的真正發展還是在奧國與德國。 在古典時期管弦樂的發展逐漸脫離巴洛克時期的復音音樂而朝向和聲的風格發展交響曲也在此時達到它第一次的高峰。大約在十八世紀的中期屬于曼漢(Mannheim)樂派的作曲家如薩馬提尼(G.B. Sammartini 1700/1~1775)與史塔密茲(J. Stamitz 1717~1757)等人在寫作交響曲時大都采取四樂章的形式而海頓(F.J. Haydn 1732~1809)與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等在后期成熟的交響曲作品中更充分地確立了交響曲的形式。一般來說古典樂派的交響曲大都是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是快板有時還加上緩慢的序奏;第二樂章則多為抒情的樂章;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有時亦包含中段;終樂章則是活潑而技巧的樂章。 海頓與莫札特之后的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更將交響曲帶入了一個新的境域。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一直是后代交響曲作家所力圖模仿或突破的對象。例如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又名〔英雄〕(Eroica)交響曲所具有的長大性與復雜性就超過了以往任何的交響曲;而他在〔第六交響曲〕──又名〔田園〕(Pastoral)交響曲所用到的「標題」在〔第九交響曲〕──又名〔合唱〕(Choral)交響曲中用到的人聲都成為日后許多交響曲甚或浪漫交響的濫觴。 在貝多芬之后十九世紀的浪漫樂派交響曲大致有兩個主流:一是秉承德、奧傳統的浪漫交響曲此派以舒伯特(F.P. Schubert 1797~1828)、孟德爾頌(B.F. Mendelssohn 1809~1847)、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布拉姆斯(J.Brahms 1833~1897)、布魯克納(A.Bruckner 1824~1896)、馬勒(G. Mahler 1860~1911)等人為代表;另一則是以白遼茲(H. Berlioz 1803~1869)、李斯特(F.Liszt 1811~1886)等人為代表的非德、奧系統的浪漫主義。此外國民樂派也有許多聞名的交響曲作曲家。例如德弗乍克(A. 1841~1904)、柴可夫斯基(P.I. Tchaikovsky 1840~1893)等人都是到目前仍極受歡迎的交響曲作家。到了二十世紀篇幅長而大的交響曲已不為現代音樂中音列音樂作曲家所喜因而受到了忽略。不過在西歐、北歐、蘇聯與美國等處還是有許多作曲家從事交響曲的創作包括艾爾加(E. Elgar 1857~1934)、佛漢.威廉斯(R.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奧乃格(A.Honegger 1892~1955)、亨德密特(P. Hindemith 1895~1963)、史特拉汶斯基(I. Stravinsky 1882~1971)、西貝流士(J. Sibelius 1865~1957)、普羅高菲夫(S.S. Prokofiev 1891~1953)、蕭斯塔高維契(Shostakovich 1906~1975)、艾維斯(C.E. Ives 1874~1954)、柯普蘭(A. Copland 1900~1990)、哈里斯(R. Harris 1898~1979)、皮斯頓(W. Piston 1894~1976)等人他們的作品也都受到相當的歡迎。 雖然有人曾認為在二十世紀后半期的音樂中將不會有任何位置留給篇幅長而大的交響曲但是不論結果如何在一七五零至一九五零的兩百年間交響曲已經證明了它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而且從今日音樂會的曲目單來看無論古典或浪漫時期的交響曲作品都仍是音樂會中的常客與重頭戲。
交響曲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管弦樂器合奏的樂曲。其基礎為奧國音樂家海頓所奠立莫札特、貝多芬逐漸建立完成。通常由四個樂章組成。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交響曲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管弦樂器合奏的樂曲。其基礎為奧國音樂家海頓所奠立莫札特、貝多芬逐漸建立完成。通常由四個樂章組成。也稱為「交響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