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倪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天倪」原是指自然的分際;根據莊子學說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差別區分都出自人的主觀執見認為己是彼非如果就事物自身自然而然來說并沒有分別而這自然沒有分別就是自然的分際也就是天倪。「天」在莊子用語中代表自然如「天籟」是指自然的聲音「天府」是指自然的寶庫「天食」是指自然的供給等而「倪」的本意則是端倪是分際。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莫若以明」、「彼是方生」(參見「齊物論」、「莫若以明」、「彼是方生」)等說認為宇宙間萬事萬物原本齊平無別所有的差別區分都是由于人心偏執分彼此而起。因此唯有破除執見領悟「彼此」、「是非」只是依附人心而有的對立觀便能體會自然的分際(自然原沒有分際)。如〔齊物論〕上說:「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是之異乎不是地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者亦無辯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所謂自然的分際就是無所分別以自然的無所分別化解人心的執著分辨就得將不是與是不然與然平等看待。進一步說「是」如果真的是「是」那么「是」與「不是」的不同不過是自然而已無需爭論分辯;同理「然」(對的)如果真的是「然」那么「然」與「不然」(不對)的不同也不過是自然而已無需爭論分辯。如此「是」、「不是」與「然」、「不然」等音聲相對的語詞有如毫無差別并不相待一般。也就是說以自然無分別的分際來化解人心是非的分辯對立隨任自然無極變化蔓衍滋生以至于無窮無盡。如此一來沒有時間久暫也就沒有生死是非終于達到全然無分別的境界。莊子稱這樣的境界是「天均」(自然均平之理)、「兩行」(對立之事并行不悖):「是以圣人和之(高亨認為宜作「休乎」凡是非而休乎(配合上文高亨認為應作「和之以」)天均是之為兩行。」修道的人不再分辨是非以自然之分來化解爭議使對立兩造各行其便就是所謂的「兩行」。 在〔寓言篇〕莊子則解釋言說概念是人用來區別分辯的工具也是人表情達意不得不使用的媒介如果人各執一辭堅持己見則我是彼非的爭端必然不斷。唯有使用語言時有如酒器滿則傾空則仰傾仰隨人地作無心之言才能達到無分別的境界所謂「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就是這個意思(「卮」是酒杯卮言或以為言辭如酒器隨人仰俯無心而出或以為是人于酒酣耳熱之際暢所欲言)。有言無言在于人心而不在于語言自身〔寓言〕中說:「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也就是說不以名言概念加諸事物之上則可以對萬事萬物等量齊觀不做分別。齊平之理和言說之別是前者無言后者有言因此無法等量齊觀唯有無言(或者無心之言)才能真正做到齊觀。無心而言即使一生言說也有如不曾言說;反之如果成心著即使一生都不發一言仍不能說做到平等齊觀的境界。萬事萬物從特定的角度觀點來看固然有一定的性質就事物自己而然來說卻沒有什么是不對的不應該的。唯有無心之言通意傾泄以自然的分際(即無分別)化解此是彼非的爭議才可以長久。宇宙萬物同源一體以各種不同形狀方式繁衍后代形成相互滋養的生態環境首尾相銜不知始終不辨高下。因此可以說天道無私對萬物一視同仁這一視同仁的均平之理也就是自然的分際。 總結以上所說天倪的意思是自然的分際由于萬事萬物在自然之中均等齊平原無分別自然的分際也就是自然無分別。自然無分別可用來化解人心執見以及此是彼非的爭議可以借著無言或者沒有成心的卮言來達成。
天倪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自然的分界。《莊子.齊物論》:「何謂和之以天倪。」天涯。唐.岑參〈宿鐵關西館〉詩:「雪中行地角火處宿天倪。」唐.高適〈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詩:「遙見林慮山蒼蒼戛天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