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庶吉士亦稱為庶常〔尚書.立政〕中有庶常吉士之語庶吉士之稱即起于此;而明、清兩代則選取于新科進士中教養之于翰林院以供朝廷甄選派用的儲備官員稱為庶吉士。 明洪武十八年(1385)太祖使進士觀政于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者稱為庶吉士進士之為庶吉士自此始;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者仍稱進士觀政進士之名亦自此始。其時庶吉士不專屬于翰林;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既授一甲三人官又命于第二甲擇文學優等楊相等五十人及善書者湯流等十人俱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遂專屬翰林。 初庶吉士之選取甚受重視然未有定制。至孝宗弘治四年(1491)給事中涂旦以累科未選庶吉士請循祖制選之;大學士徐溥針對過去庶吉士之選取加以評述并建議立下定制俾能在新進士中選取到真正優秀的人才為庶吉士其建言謂:「自永樂二年以來或間科一選或連科屢選或數科不選或合三科同選初無定限。或內閣自選或禮部選送或會禮部同選或限年歲或拘地方或采譽望或就延試卷中查取或別出題考試亦無定制。自古帝王儲才館閣以教養之本朝所以儲養之者自及第進士之外止有庶吉士一途而或選或否且有才者未必皆才若更拘地方、年歲則是已成之才又多棄而不用也。請自今以后立為定制一次開科一次選用。令新進士錄平日所作論、策、詩、賦、序、記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禮部送翰林考訂;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許投試翰林院擇其詞藻文理可取者按號行取。禮部以糊名試卷偕閣臣出題考試于東閣試卷與所投之文相稱即收預選。每科所選不過二十人每選所留不過三五輩將來成就必有足賴者。」孝宗納其建言命內閣、吏禮二部考選庶吉士以為常。 參加庶吉士選取的稱為館選;庶吉士在翰林院中觀政學習時由翰(翰林)、詹(詹事府)官高資深者教之是為教習。三年學成后甄選考試成績優者原二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原三甲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是為留館;成績次者則為給事中、御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稱為散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