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書院為我國新教育實施前重要之教育機構始于唐盛于宋終于清末。 書院之名始于唐;原系官方修書、校書、藏書及皇帝讀書之地。據〔新唐書·百官志〕「集賢殿書院」條玄宗改乾元院為麗正修書院;開元十一年(723)春放大明宮光順門外造麗正書院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參見「麗正書院」)。玄宗曾選耆儒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參見「經筵」)。清袁枚〔隨園隨筆〕云:「書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于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晚唐時部分私人隱居讀書之所亦名之書院。此事〔全唐詩〕中屢見時約在唐德宗貞元以后。書院至五代始見講學事如廬山白鹿洞書院(參見「白鹿洞書院」)。 書院之制盛于宋代;惟兩宋興起之原因不同。北宋書院之產生除因五代世亂官學末興外一說主張是受到佛教禪宗叢林制度之影響另一說則主張是上承唐代修書、讀書之地進而授徒講學與佛教禪林制度無關。至于南宋書院產生之因主要是由于官學教育成效不彰學校淪為科舉附庸及士子寄食之地以及對禁道學(理學)之反動。 書院之發展北宋時主要在宋初可考之六大書院分別是: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及茅山書院(參見 「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仁宗慶歷興學后書院便不振(參見「慶歷學制改革」)。至崇寧末更盡廢。南宋時以理宗朝創立最多寧宗朝次之。書院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及湖南四省。 宋之書院創設者多為私人少數為官立;其宗旨在進德修業而非求科舉功名。講學、藏書及供祀是其三大事業。書院之設立是將以往私人講學形成有組織的教育機構由山長主之(參見「山長」)另有副山長、講書、說書、堂講、齋長或助教等職事助之。其經費主要來自私人捐撥或官撥之田產或官捐之俸祿。書院所授內容仍以儒家經典為主理學家著重四書呂東萊等重史學。教學方法有講演、講會、高第相授及自學等。書院教育頗重學生人格陶冶朱熹所訂〔白鹿洞學規〕(參見「白鹿洞書院揭示」)為后世采用。書院教育之主要精神有三:(1)摒除功利思想為學但求放心; (2)注重師生倫理關系; (3)注重自由講學。 宋代書院對后世之主要影響有二:(1)在官學制度外另建立一種私人教育機構之典型; (2)促使后世理學之發達。 書院之制元、明、清因之惟其性質已由私立轉為官立;前述三項精神亦日漸消失。元代書院據〔元史·選舉志〕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其他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并立為書院。書院設山長一員及直學均系官派。此為書院官學化之開端。明初仍沿元制;直至武宗正德與世宗嘉靖間私人講學之風始盛。但隨之而起者卻是四毀書院。據〔續文獻通考·學校考〕首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游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書院上令所司毀其書院。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四月應吏部尚書許贊之請毀書院。第三次是神宗萬歷七年(1579)閣臣張居正封閉全國書院以整頓吏治及教育。第四次是熹宗天啟五年(1625)宦臣魏忠賢毀京師首善書院而天下書院與之俱毀。 書院至清代據〔清史稿校注?選舉志〕清初監于明東林黨禍講學之風不盛世祖順治九年(1652)諭不許別創書院群聚結黨空談廢業;至十四年始稍有書院立。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則更諭令各省省會設書院并各賜銀一千兩;其禁始弛。又同書〔德宗本紀〕清末德宗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申戌詔改直省各屬書院為兼習中西學校以省書院為高等學郡書院為中等學州縣書院為小學。書院之制至此告終。
書院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舊時私人講學的場所。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文開書院。
書院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舊時私人教學讀書的場所。唐明皇置麗正書院集文學之士為我國書院設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慕容三郎是個有田產的人未免請先生在書院教導義男劉知遠讀習經書。」《三國演義.第二零回》:「晨起復至書院中將詔再三觀看無計可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