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顏真卿的主要作品
東方朔畫像贊
《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作品有兩件,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陵縣,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蘇東坡曾學此碑,并題云:“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此碑為清雄。字間不失清遠,其后見王右軍本,乃知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明人有云:“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此碑原在東方朔故里(陵縣神頭鎮)的東方祠,元代移至城內,清康熙六年(1667年)地震,碑身半截被埋在土中,至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始為熱愛顏書的縣令汪本莊挖出,并修碑亭保護之。1958年,德州地區又重修碑亭作為重點文物予以保護。
行草書。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后魯公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后,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此作。時年魯公五十歲。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于翰墨,本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刪改涂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所以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初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后一氣呵成。元代張敬晏題跋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元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多寶塔碑
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碑文寫的是西京龍興寺和尚楚今靜夜誦讀《法華經》時,仿佛時時有多寶佛塔呈現眼前,他決心把幻覺中的多寶佛塔變為現實,天寶元年選中千福寺興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為皇帝和蒼生書寫《法華經》、《菩薩戒經》,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義。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直接二王、歐、虞、褚遺風,而又有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藝術吸取營養。整篇結構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飄然欲仙。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八關齋會報德記
全稱《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唐大歷7年刻在八面石幢上。唐武宗時現今滅佛,毀其五面。唐大中三年由郡守催倬根據拓本將其補全,明嘉靖時加蓋碑亭,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試圖盜取此碑,在當地軍民的努力下將其保住。文革時亭碑俱毀。石幢被砸為三段,上部四分之三現存于商丘市博物館,其余去向至今不明。1993年商丘政府在原址重刻石幢碑文內容史書有載,唐朝節度使史思明有位部將叫田神功,“安史之亂”發生時,隨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商丘。田神功卻殺了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將士歸順朝廷,解除睢陽(商丘)之圍。田神功歸順后被封為鴻臚卿,后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寶應元年,叛軍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陽之圍。后來,田神功屢受朝中嘉獎,“安史之亂”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節度使,后升為太子太師信都郡王。
唐大歷七年四月,田神功得熱疾,一個多月才好。睢陽人便向官府建議,舉行八關齋會為田神功祈福,以報其解救睢陽危難的恩德。宋州刺史徐向同意,出俸錢30萬,于農歷五月初八,在開元寺也就是現在的八關齋內設八關齋會,邀請1000名僧人前往誦經念佛。隨后,州縣官吏長史等文官設1500人為一會;鎮遏團練官健副使等武官設500人為一會;地方士紳設5000人為一會。一時間,佛飯香供擺滿郊野,經聲佛事晝夜不息,善男信女八方云集。為記載這次活動,州郡長官又從千里之外請來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由他撰文并親筆書寫,顏真卿千里之外應邀而來,滿懷激情,臨文感憤,縱筆浩蕩,其文不僅書法價值極高有是極為珍貴的史料。后刻成八棱石幢,高3米,共8面,每面寬約51厘米,全文983字。此碑字大如拳,是顏真卿六十多歲時書,筆法老辣卻不失生澀之氣。較麻姑親禮更多自在。比多寶塔更多凝練。在顏碑當中比較特別,沒有多少顏書后期的規律化特點。筆法似散實凝,消散蒼茫中多精到森嚴。風骨與瘞鶴銘相似。
因為碑刻屢遭劫難所以拓帖也有不同版本。清代拓帖已很珍貴,早期的更是少見。能見到的拓本多是修復后的本,與原跡有所不同。
麻姑仙壇記
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楷書。顏真卿撰文并書。
顏真卿除了書法成就之外,還研究過古生物化石,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顏真卿在現今江西省任撫州刺史,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際,故時有問道向禪之心。
是年四月,顏真卿游覽南城縣麻姑山,于一座古壇附近,看到一些螺蚌殼化石夾在地層中。他認真研究了這一現象,提出了他的論點:這里曾經是海洋,后來才成為陸地,那些化石就是證據。他為此撰寫了一篇論文《撫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記》,記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并刻石記之。非獨記事,亦是此時心情的反映。
此碑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是顏體代表作之一,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作品。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臻完善,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
后世常常贊嘆的僅僅是顏公這塊字碑的書法,有稱“天下第二書”。
顏勤禮碑
唐刻石,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護軍顏君神道碑》,是顏真卿71歲時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文并書的神道碑。古人所謂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即墓碑。碑文內容追述顏氏家庭祖輩功德,敘述后世子孫在唐王朝之業績。除《集古錄》、《金石錄》著錄外,他書無言及者。
《顏勤禮碑》四面刻字,碑陽19行,碑陰20行,每行38字,碑側有5行,行37字,計1667字。左側銘文在北宋時已被磨去,無立碑年月。
北宋歐陽修《六一題跋》卷七定為唐代宗李豫大歷十四年(779年)書刻并立。石舊在陜西西安,宋元佑間石佚,下落不明。1992年10月在西安舊藩庫堂后(今西安市社會路)出土,使得這一“顏體”的代表之作在沉睡地下一千余年之后得以重見天日。現藏于陜西省博物館碑林,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中興頌
全稱《大唐中興頌》,作于公元771年,楷書。元結撰文,顏真卿書于摩崖上,時年六十三歲。刻于湖南祁陽縣浯溪摩崖上,字徑近14厘米,是顏書中少見的摩崖擘窠大字。元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罷官后居于浯溪,溪邊山巖峰巒疊障,石壁嶙峋。《中興頌》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塊石壁上。此文記平安祿山之亂,頌唐中興之事。此刻石書風磊落奇偉,石質堅硬,經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錄》稱贊此摩崖刻石“書字尤奇偉而文辭古雅。”《廣川書跋》評為:“太師以書名,中興頌尤瑰瑋,故世貴之。”
顏家廟碑
《顏家廟碑》于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并序》,是為其父顏惟貞所立的神道碑。顏真卿撰文并書。書風與《李玄靖碑》相似,結體茂密,風骨圓渾,極盡顏書規范。碑在陜西西安。明趙涵《石墨鐫華》評:“此書結法與《東方贊》正同,勁節直氣,隱隱筆畫間。”王世貞評:“余嘗評顏魯公《家廟碑》以為今隸中之有玉筋體者。風華骨格,莊密挺秀。真書家至寶。”
爭座位帖
亦稱《論座帖》、《與郭仆射書》,行草書。是唐廣德二年(764)顏真卿與郭英之書信稿。宋時曾歸長安安師文,安氏以此上石,石陜西西安碑林,墨跡不傳。蘇軾曾于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此帖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通觀全篇書法,一氣貫之,字字相屬,虎虎有生氣。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氣勢充沛,勁挺豁達,字里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樸實敦厚的性格。迄今一千余年,讀之莫不令人肅然起敬。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詞句間,本不著意于筆墨,卻寫得滿紙郁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璧”。
自書告身帖
楷書,作于780年(建中元年),是年顏真卿授太子少師,并自書《自書告身帖》。書法蒼勁謹嚴,結銜小字亦一絲不茍,清淡絕倫。詹景風稱此書:“書法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其使轉真如北人用馬,南人用舟,雖一筆之內,時富三轉。”董其昌謂:“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絕少。” 此帖字里行間可體會出顏書行筆的氣韻和結體的微妙變化,是后人學習楷書不可多得的良范。
乞米帖
“乞米帖”寫在公元765年,正值關中大旱,江南水災,農業歉收。以致顏真卿“舉家食粥來以數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談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諱,因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祿,他不會創收、生利,沒有別的生財之道。著名藝術家黃裳說:“予觀魯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貧賤為愧,故能守道,雖犯難不可屈。剛正之氣,發于誠心,與其字體無異也。”(《溪山集》)米芾也評其“最為杰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書”。的確,“乞米帖”不僅是書法藝術中的無價之寶,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研讀“乞米帖”,可使我們得到雙重享受,既領略了顏魯公書法藝術的真諦,又受到其高風亮節的熏陶。
裴將軍碑
長64厘米,寬33厘米,厚12厘米。非正非行,非篆非隸,開創了破體書法的先河。首行刻著“裴將軍”三個字,末尾刻有顏真卿名款;中間刻著氣勢雄渾,詞句險絕的五言《裴將軍詩》。全詩為十八句九十字。
詩的全文是:“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戰馬若龍虎,騰陵何壯哉!將軍臨北荒,煊赫耀英材。劍舞躍游電,隨風縈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入陣破驕虜,威聲雄震雷。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功成報天子,可以畫麟臺”。
詩的詞氣踔歷風發,字字逼人。讀后使人對顏真卿謳歌裴旻那股奔雷掣電,奇杰騰躍之勢油然起敬。看了這兼有楷行籀篆,寫得大氣磅礴,挺然奇偉的刻字,使人頓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氣。再是,章法布局嚴謹,字體結構奇特。沒行字二三四五,變化多樣;“劍舞”·“一射”·“不敢”·“歸去”等字。筆勢連貫,渾然一體,這都有使人拍案稱奇之妙。難怪宋朝蘇軾贊揚顏字說:“詩止于杜子美。書止于顏魯公”。這確實是很確切的評價。直到今天,它的藝術生命,在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里,依舊閃耀著光彩。
世上稱為“奇書”當代書法家楊受之在雅虎網論壇(55)中提出的論點受到書家的一至好評。
宋璟碑
宋璟碑,是中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沙河市東戶村鄉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該碑高4.08米,寬1.6米,厚0.47米,碑的正面、陰面和左右兩側均刻有顏真卿書寫的盈寸楷體,洋洋三千余言,盡述宋璟“歷仕三朝,剛直不阿”的榮耀事跡。碑首呈半圓形,浮雕纏尾四龍,矯健雄渾。碑額為方形,正中陰文篆書“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個大字。原有仰首贔屃碑座,上刻褡褳花紋,莊嚴穩重,今已逸失。碑文題后結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
因宋璟為一代名相,嘗作梅花賦并以梅花自喻,品格高尚,政績卓著,其碑又由唐代名臣、大書法家顏真卿撰文并書丹,且顏真卿書寫宋璟碑文時已經六十五歲,可謂人書俱老,書法藝術已至爐火純青之境界,故明代學者都穆稱宋璟碑“人文字,真足三絕”。的確,宋璟碑集道德文章、翰墨藝術于一體,正是其得以傳世并名聞中外的重要原因。宋歐陽修在見到顏真卿撰寫的、已有些殘缺的宋璟碑時曾說過變樣的話:“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莊嚴尊重,使人畏而愛之,雖其殘不忍棄也”。明沙河縣知縣方豪曾將其與顏真卿所書之多寶塔碑相比,言宋璟碑有四勝:“彼演釋因,此照儒躅,一也;彼代岑書,此為自撰,二也;彼尚為郎,早年之書,此已為公,晚年之作,三也;彼在名郡,拓之眾者,屢經翻刻,已失其真,此在陋邦,未經屢拓,點畫如初,四也”。清大學士魏裔介《宋廣平碑跋》也說:“其神道碑文乃顏魯公撰并書,文則景星慶云,字則龍翔鳳翥。蓋文貞公為有唐一代奇絕人物,而魯公氣節皎皎,與日月爭光,精神相耀,故不肯輕著一筆,真世之鴻寶也”。現被列入中國一百通名碑。
另有《索靖碑》等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