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為政舉措
政治
加強中央集權
李煜即位后,雖然宋齊丘、鐘謨、張巒等人已死,但朋黨之爭并未消除,朋黨勢力仍然存在,面對敗壞的政治軍事局面,如何穩定朝政,加強中央權力乃是首要任務。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防止政權為少數權臣把持,李煜設立“澄心堂制度”,柔和平緩,釜底抽薪似的改革了中樞制度。南唐原有“澄心堂承旨”一職,類似應詔供奉,李煜將其改變為決策機構,除王室內成員外,多選取低級官員參與,有力分散了相權,使得“中書、密院皆同散地”。
李煜此舉,汲取了漢武帝中朝制度、唐初政事堂會議的實踐經驗,對明朝內閣制度、清初軍機處的設置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李璟時期朋黨干政,權臣把持朝政的現象得以徹底解決,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自此以后,南唐沒有再出現激烈的黨爭,吏治也開始好轉。
親理冤獄,減免刑罰
李璟后期,吏治腐敗,冤獄盛行,其狀慘烈。針對這一情況,李煜一面要求減輕刑罰,一面親自復核,檢查獄政。因為對刑罰的減宥,還引起大臣的非議。
善待勛舊,安定人心
針對李璟時期割土裂疆、人心惶惶、黨爭激烈、賞罰不明、叛逃日甚的情況,李煜一面努力消彌皇室內部矛盾,增強政權的凝聚力,封諸弟為王,百官皆加職。一面善待老臣勛舊,李璟時曾被后周俘虜的馮延魯,李煜重新給予禮遇。老將何敬洙功勛卓著,被授予“右衛上將軍”之銜,封芮國公,致仕后依然給全俸,第門列戟。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
重視人才
李煜即位后確立了“多難當先才”的用人觀,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先后提拔了徐鍇、徐鉉兄弟、張佖、潘佑、陳喬等人。
宮廷值宿制度
李煜執政時期,還建立了“光政殿制度”,即宮廷值宿制度。“乾德五年春,命兩省侍郎、諫議、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更直光政殿,召對咨訪,率至夜分。”這樣隨時備招大臣,便于及時了解處理政務與突發事件,也便于采納建議,這樣的夜談召對,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演變成了常設的制度。
百官表
宰相:嚴續、徐游、游簡言、殷崇義(湯悅)
使相:林仁肇、王崇文、何洙、湯悅、朱業、景誨、黃廷謙、嚴績、柴克貞、皇甫繼貞、鄭彥華
將帥:陳謙、陳德誠、孫彥祥、李彥蛇、沙萬金、劉存忠、胡則、宋克明、咼彥、林益、張粲、張遇、馬信仁、蔡振、穆堅、譚宗、張進勍、張仁照、李雄、吳翰、龔慎儀、羅延原、馬承俊、謝彥質、謝文節
樞密使:嚴績、朱鞏、陳喬、殷崇義
文臣:徐鉉、徐鍇、韓熙載、王見貞、張洎、龔隸、張密、湯靜、朱鐃、喬舜、潘祐、湯滂、郭昭慶、孫舉、伍喬、孟拱臣、高遠、高越、馮謐、李平、張紹、賈彬、田霖、顧彝、趙宣輔
經濟
變更弊政、與民生息
李煜繼位初期,詔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與民生息。 取消李璟時設置的諸路屯田使,將各郡屯田劃歸州縣管轄,將屯田所獲租稅的十分之一作為官員俸祿,稱為“率分”,此項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賦稅,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盤剝。
改革田制
李璟時期,征伐頻起,經濟面臨嚴重的困境。李煜即位不久就做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決定,任用潘佑、李平,改革土地制度,希望從根源上解決土地兼并,化解社會矛盾。然而,潘、李的改革過于急促,他們試圖恢復井田制度,限制土地流通本身就是違背歷史潮流的。加之改革操之過急,沒有做好應對準備,激起了利益階層的強烈反對,最后以失敗而告終,但李煜試圖改革土地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的出發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南唐史料已經大部消亡了,但可以推測,李煜在改革失敗后,依然采取了一些限制兼并的政策,因為終南唐一世,在土地及經濟問題上不僅沒有出現大的問題,而且社會矛盾較李璟時期大為緩和。
鑄造鐵錢
建隆四年(963年),韓熙載請求鑄錢。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同意韓熙載的建議,以韓熙載為鑄錢使負責此事。規定每十錢,鐵錢六枚并銅錢四枚發行。民間大量囤積銅錢,導致銅錢越來越少。商人多以十個鐵錢換一個銅錢出境,朝廷不能禁止。為挽救鐵錢的流通,李煜詔令鐵錢以一當十使用,廢除銅錢。結果導致劣幣驅逐好幣,物價飛漲,私鑄泛濫,市場充斥著各種不足值的惡錢,最終南唐國勢積弱、民窮財盡。
加征賦稅,寬縱僧寺
南唐到李璟時,因為頻繁用兵而導致國庫虛耗。至李煜時,又因長年累月向北宋納貢而使國庫更捉襟見肘。為補國用不足,南唐朝廷改換之前輕賦減稅、藏富于民的政策,向百姓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因為佛教勢力在南唐擁有特殊的待遇,寺院田產可免于繳納賦稅,僧人不用服役。于是許多不堪重負的平民紛紛削發出家,這樣一來,國家勞力和稅收流失了。盡管朝廷后來因財力拮據不得已開始向部分寺院征稅,但與數額龐大的國家開支相比,寺院上交的錢物數量如杯水車薪。李煜崇佛,耗資巨大,難以估算。南唐宮苑內有寺院十余所,金陵城內佛寺數不勝數,每建造佛寺,朝廷要撥給土地。僧人達萬余,均由朝廷“給凜米絡帛以供之。”這種過度禮佛耗費了國家巨額財力、勞力和有限的土地資源。南唐末期,民生凋敝,李煜仍為建寺筑塔、布施僧人不遺余力,這無疑讓國家貧乏的財力雪上加霜。隨著寺院、僧人的不斷增多,日益膨脹的寺院經濟反過來搶奪國家微薄的經濟來源,南唐經濟面臨崩潰的局面。
軍事
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繕甲募兵備戰。 建隆二年(961年)年底,李煜設置了龍翔軍,訓練水戰,以備不時之需。
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發動滅南唐之戰。在與宋兵戎相見的時候,李煜立即與宋朝斷絕邦交而交戰。他一方面命大將朱令赟率十五萬軍隊沿長江布防,迎戰宋軍。一方面也展開積極的外交,向鄰邦斥之以唇亡齒寒之理,希望可以得到他國的援兵。在朱令赟戰死后,李煜又一方面急命張洎作蠟丸帛書求救于契丹,一方面積柴宮中,準備一旦都城失守,則與宮殿俱梵,作最后的戰爭總動員,而作戰時也親自處置了叛國的皇甫繼勛以鼓舞軍心。
從戰爭過程看,李煜的軍事戰略是得當的,宋軍于開寶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開寶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前后歷時一年有余,其中,宋軍屯兵金陵城下即達一年之久。戰況雖不利南唐,但雙方亦各有成敗。 正是這些地方的反復爭戰,牽制了宋軍的力量,導致久圍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趙匡胤產生動搖,打算撤軍休整。
文化
推行儒學
南唐的教育主要以儒學為主,統治者積極倡導儒學,大力推行和獎勵儒學教育,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李煜尤其喜好儒學,更以實際行動獎勵儒學教育。當時南唐連年貢宋,國家財政極端困難,但李煜仍然大力支持并資助廬山國學,特別撥調官田租稅以充當廬山國學的經費。李煜本身好學,也鼓勵群臣讀書,致力于推行教育,更以才取士。面對內憂外患,他也堅持貢舉,未曾罷行。在李煜的推動下,又在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配合推展下,南唐儒學達到盛況。
倡導文學
李煜和李昪、李璟一樣,不但優禮文人墨客,而且也做詩填詞,相當有成就。李煜不但自己愛好填詞做詩,也曾勸其近臣在從公之暇,為學為文。在他的倡導下,文臣武將都博學多識,頗有才情。
到李璟、李煜時期,南唐科舉的進士科考試以詩賦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倡導了一種崇儒尚文之風,有利于詩歌創作良好氛圍的營造,推動了南唐詩壇的繁榮和詩文教育的發展。
李煜醉心音樂,也禮遇宮中教坊中的音樂家。他本人也擅于舞蹈,他曾自編新舞,名為《金蓮舞》。上行下效,南唐的樂舞之風相當盛行。
搜集和整理文獻
李煜是一個身體力行致力于文獻收藏的君王,除了收藏書籍,李煜還十分致力于收藏書畫真品。他總是不惜重金,千方百計地懸賞、尋求鐘繇、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書畫而外,愛好音樂的李煜,還著意搜求古今各類名家曲譜。值得一提的是,李煜不僅搜尋珍藏裱裝書籍曲譜等文獻資料,而且還著力于修整、校讎和編秩,注重所藏文獻的精到完備。著意提高了文獻收藏的品味,又以帝王身份,召集和提攜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藝術人才。
重視科舉
南唐一直比較重視科舉取士,特別是在李煜統治時期,他通曉經史,進一步完善了南唐的科舉制度。盡管國勢衰危,但并未中斷科舉。開寶八年(975年),在面對強敵壓境時,李煜為籠絡人心,仍然委派伍喬主持貢舉,這是南唐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終李煜一朝,選拔出來的南唐較有名的進士有舒雅和丘旭等人。
科舉方面,李煜重視選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命吏部侍郎韓熙載主持貢舉,錄取進士王崇古等九人;又命徐鉉復試,并親自命題考核。 開寶五年二月,內史舍人張佖主持禮部貢舉,錄取進士楊遂等三人;清耀殿學士張洎稱張佖遺漏了很多人才,李煜便命張洎對落第之人進行復考,又錄取了王倫等五人。直至南唐亡國的開寶八年二月,李煜還舉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張確等三十人。
崇信佛教
李煜十分篤信佛教,開寶二年(969年),朝廷出錢招募平民百姓和道士做僧人,道士愿意為僧,則獎勵二金,很快金陵城內僧人數量激增至萬人。
度僧還需建寺,南唐佛寺已不少,攝山棲霞寺和牛首山祖堂幽棲院是當時重要的佛教勝地,是凈土宗的祖庭,開先寺則為青原系云門宗的重要道場。開寶三年春(970年),李煜“命境內崇修佛寺”,同時在宮中新建佛寺,至李煜亡國,南唐皇宮內建造佛寺已達十多所,這在歷代崇佛的帝王中也極少有。
李煜對佛僧禮敬知重。據《十國春秋》記載,受李煜供養的知名法師有緣德、清稟、行言、智筠、匡逸、元寂等。而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則記載除上述提到的高僧外,還有在金陵報恩院的清護、凈德沖煦,歸宗寺的道詮及蘄州四祖山的清皎等。
由于李煜如此佞佛,南唐文武百官便投其所好,紛紛信佛。當時許多大臣都改食素食齋飯,持戒以示虔誠奉佛。一旦李煜在宮中禮佛,王公大臣便聞風而動,趨近附和,朝臣每因此而獲寵。中書舍人張泊善于揣摩李煜的心思,每次覲見都談論佛法,分外得到李煜的恩寵。李煜設澄心堂為政權中樞機構,黨爭末流借機上位。這些利用佛教親近李煜的人進入朝野后,尸位素餐,無大作為。這也是后人指摘李煜崇佛誤國的原因之一。
外交
與宋
李煜即位之初,即上表宋太祖,自稱無意王位,極盡謙恭。同時,對宋連年進貢,甚至一年之中數次進貢。“每遇皇朝使至,國主衣紫袍,備藩臣禮”。 他還派人持重金賄賂宋朝重臣,以求對宋朝政治施加影響,維護南唐利益。
禮儀方面,李煜登基后,沿用北宋年號,每次會見北宋使者都換龍袍為紫袍(官服),變更李璟臣服后周時,只除帝號,其他禮儀不變的舊制; 開寶四年(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又下令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請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與吳越
自李璟即位開始,南唐與吳越的關系即趨于緊張,多有戰事發生。在李煜即位后,兩國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但在宋太祖滅南唐的軍事行動中,吳越國卻成為宋滅南唐的陣前走卒。開寶七年(974年),宋將曹彬自蘄陽過長江進攻南唐江防要地池州,在此之前,宋已經與吳越約定夾擊南唐。李煜曾親自致書吳越王錢俶,離間吳越與宋朝的關系,結果錢俶把他的信交給了趙匡胤,南唐未能擺脫遭受東西夾擊的窘境。次年(975年),吳越兵與宋兵在南唐賴以為天然屏障的千里江面上協同作戰,在宣州、江州、鄂州等地大敗南唐軍隊。吳越還攻陷了南唐的常州、江陰、潤州等地。同年,吳越兵直抵金陵城下,與宋兵會合一處,攻入城中。且入城后大開殺戒,并焚燒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