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李煜詩詞作品集:
虞美人 相見歡 浪淘沙令 相見歡 長相思 臨江仙 虞美人 清平樂 破陣子 烏夜啼 憶江南 望江南 搗練子令 菩薩蠻 梅花 漁父 浪淘沙 喜遷鶯 憶江南 子夜歌 臨江仙 木蘭花 菩薩蠻 謝新恩 一斛珠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 長相思(一名雙紅豆、山漸青、憶多嬌)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書靈筵手巾 浣溪沙 悼詩 漁父(一名漁歌子) 感懷 浣溪沙 亡后見形詩 采桑子 菩薩蠻 秋鶯 賜宮人慶奴 書琵琶背 挽辭 病中感懷 搗練子(一名深院月) 題金樓子后 九月十日偶書 采桑子(一名丑奴兒、羅敷媚、羅敷艷歌) 病中書事 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 病起題山舍壁 臨江仙 望江南 蝶戀花 蝶戀花 長相思 浪淘沙 相見歡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李煜
南唐末代君主,詩人

全 名 李煜 別 名 南唐后主,李后主,詞帝,李從嘉


重光 鐘山隱士,鐘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


封 號 安定郡公,鄭王,吳王(即位前),違命侯(降宋后),隴西公(北宋晉封),吳王(北宋追封) 年 號 建隆(使用宋太祖年號)、乾德(使用宋太祖年號)、開寶(使用宋太祖年號)


所處時代 五代末至北宋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江寧府上元縣(位于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937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 978年8月13日 逝世地 汴京(位于今河南省開封市)


安葬地 洛陽北邙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 在位時間 961年 至 975年


前 任 南唐元宗李璟 主要成就 其詞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主要作品 南唐二主詞 籍 貫 徐州彭城縣(位于今江蘇省徐州市)

李煜李煜基本信息介紹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  ),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鐘峰白蓮居士,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末代君主、詩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煜初封安定郡公,累遷諸衛大將軍、副元帥,封鄭王。后改封吳王,入住東宮,奉命監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繼位,繼續尊宋為正統,奉獻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唐國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又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李煜即位以來,廣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費大量資財。在這一時期,外有北宋虎視眈眈,內則財政開支緊張。他雖然實行過某些輕賦寬刑的仁政措施,卻不能持之以恒。其推行的貨幣改革,反而加劇了農民的負擔,使社會矛盾激化。  開寶七年(974年),宋軍大舉征南唐,李煜雖堅持抵抗,仍在開寶八年(975年)兵敗投降,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在汴京去世,追贈太師,追封吳王。

  李煜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其詞作前期大多描寫宮廷享樂生活,后期則追懷故國,感嘆身世,寫出另一境界。語言清新洗練,感染力強,李煜由此被稱為“千古詞帝”。其詞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后人將其詞與李璟的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李煜李煜的詩詞姬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姬美人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李煜姬美人解釋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李煜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李煜原名李從嘉,生于南唐升元元年七夕(937年8月15日),初封安定郡公,累遷諸衛大將軍、副元帥,封鄭王。  其善詩文、工書畫,豐額駢齒、一目重瞳,  因貌有奇表而遭長兄太子李弘冀猜忌。為避禍,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鐘隱”“鐘峰隱者”“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

  顯德六年(959年),太子李弘冀病逝,鐘謨以李從嘉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疏請立紀國公李從善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鐘謨至饒州  ,封李從嘉為吳王,以尚書令參與政事,入住東宮。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遷都洪州(今南昌),封李從嘉為太子監國,留守金陵(今南京)。

  

登基為帝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從嘉在金陵登基,更名為李煜,尊母親鐘氏為圣尊后(即鐘皇后),立妃周氏為皇后(即大周后),封諸弟為王;  并派中書侍郎馮延魯入宋進貢,上《即位上宋太祖表》陳述南唐變故。  宋太祖回賜詔書,派人前往南唐吊祭、恭賀李煜襲位。九月,宋昭憲太后病逝,李煜遣戶部侍郎韓熙載、太府卿田霖入朝納貢。  十二月,李煜設置龍翔軍,教練水軍。

  

奉宋正朔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遣馮延魯入汴京進貢。同月,泉州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病發身亡,其子留紹镃襲稱留后。  四月,泉州部將陳洪進以留紹镃勾結吳越,解送其家族至金陵,推舉張漢思為清源留后。 六月,李煜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貢北宋,宋太祖釋放南唐降卒千人。十一月,遣水部郎中顧彝入汴京進貢。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泉州副使陳洪進廢張漢思,自稱留后,李煜就以陳洪進為節度使,以維持泉州對南唐的隸屬關系。七月,李煜奉詔入京面見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請求罷除詔書的不名之禮(李煜繼位后,尊奉宋廷,故宋對南唐的詔書不直呼李煜的名諱),改為直呼姓名,未得許可。

  乾德二年(964年),李煜任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主持貢舉;又命徐鉉主持復試。   三月,頒布鐵錢。九月,封長子李仲寓為清源公,次子李仲宣為宣城公。 十月,李仲宣夭折,皇后(大周后)感傷而逝,李煜撰《昭惠周后誄》悼念。十一月,宋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獻銀二萬兩、金銀龍鳳茶酒器數百件。

  乾德三年(965年)九月,李煜母親鐘氏去世。十月,宋太祖遣染院使李光圖吊祭。

  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龔慎儀持詔書出使南漢,相約臣服宋朝,龔慎儀至南漢,被扣留。

  乾德五年(967年)春,李煜命兩省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值班光政殿,咨問國事,每至深夜。

  開寶元年(968年),境內大旱,宋太祖賜米麥十萬石。十一月,立周氏為皇后(小周后)。

  

降制示尊

  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屯兵漢陽,李煜非常恐懼,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并遣其弟鄭王李從善朝貢,上表奏請罷除詔書不直呼姓名的禮遇,宋太祖同意,但扣留李從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軍于荊南建造戰艦千艘,請求派人秘密焚燒北宋戰船,李煜懼怕惹禍,沒有批復。  時國家形勢緊迫,李煜憂心似焚,每天與臣下設宴酣飲,憂愁悲歌不已。

  開寶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貶損儀制:下“詔”改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為司會府,御史臺改為司憲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降諸“王”為“公”,避諱宋朝,以示尊崇。  元宗時,雖臣服后周,但金陵臺殿皆設鴟吻;乾德年間,宋朝使者到來,李煜就撤去,使者走后再復原;至此,撤去一應器物,不再使用。宋太祖晉封李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并在汴陽坊賞賜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遣戶部尚書馮延魯為李從善所受封賜道謝,馮延魯入汴京,因病未能朝見宋太祖而返。

  開寶六年(973年)夏,宋太祖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李煜上表愿接受北宋冊封爵位,被拒。十月,內史舍人潘佑感于國運衰弱,上書極言勸諫李平為尚書令,徐鉉、張洎進言“李平妖言惑眾,煽動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殺,李平亦自縊獄中。

  

國破人亡

  主詞條:宋滅南唐之戰

  開寶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從善歸國,宋太祖不許。秋,宋太祖先后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為由,詔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從,回復“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情既然已經走到如此地步,只有一死了”。  宋太祖聞信,即遣穎州團練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隨后出師,水陸并進;李煜亦筑城聚糧,大舉備戰。閏十月,宋軍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嚴,并停止沿用北宋年號,改為干支紀年。這時吳越乘機進犯常州、潤州,李煜遣使質問,說以唇亡齒寒之理,吳越王錢俶不答,轉送李煜書信至宋廷。  北宋攻陷蕪湖和雄遠軍,沿采石磯搭建浮橋,渡江南進。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繼勛統領兵馬,全力御敵,因強弱懸殊,兵敗如山,內殿傳詔徐元瑀、刁衎阻隔戰敗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里,李煜尚不知情。

  開寶八年(975年)二月,宋師攻克金陵關城。三月,吳越進逼常州,誅殺皇甫繼勛,權知州事禹萬誠獻城投降。  六月,宋與吳越會師,進發潤州,留后劉澄投降。洪州節度使朱令赟率兵十五萬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軍。朱令赟下令焚燒宋船,不料北風大作,反而燒至自身,朱令赟與戰櫂都虞候王暉皆被擒(皖口之戰)。外援既滅,北宋盡圍金陵,晝夜攻城,金陵米糧匱乏,死者不可勝數。李煜兩次派遣徐鉉出使北宋,進奉大批錢物,求宋緩兵,宋太祖答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力戰而死,右內史侍郎陳喬自縊,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汴京,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拜左(一說右)千牛衛將軍。 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為隴西公。

  太平興國三年七夕(978年8月13日),李煜死于北宋汴京,時年四十二歲整,宋太宗追贈其為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北邙山。


李煜為政舉措


  

政治

  

加強中央集權

  李煜即位后,雖然宋齊丘、鐘謨、張巒等人已死,但朋黨之爭并未消除,朋黨勢力仍然存在,面對敗壞的政治軍事局面,如何穩定朝政,加強中央權力乃是首要任務。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防止政權為少數權臣把持,李煜設立“澄心堂制度”,柔和平緩,釜底抽薪似的改革了中樞制度。南唐原有“澄心堂承旨”一職,類似應詔供奉,李煜將其改變為決策機構,除王室內成員外,多選取低級官員參與,有力分散了相權,使得“中書、密院皆同散地”。

  李煜此舉,汲取了漢武帝中朝制度、唐初政事堂會議的實踐經驗,對明朝內閣制度、清初軍機處的設置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李璟時期朋黨干政,權臣把持朝政的現象得以徹底解決,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自此以后,南唐沒有再出現激烈的黨爭,吏治也開始好轉。

  

親理冤獄,減免刑罰

  李璟后期,吏治腐敗,冤獄盛行,其狀慘烈。針對這一情況,李煜一面要求減輕刑罰,一面親自復核,檢查獄政。因為對刑罰的減宥,還引起大臣的非議。

  

善待勛舊,安定人心

  針對李璟時期割土裂疆、人心惶惶、黨爭激烈、賞罰不明、叛逃日甚的情況,李煜一面努力消彌皇室內部矛盾,增強政權的凝聚力,封諸弟為王,百官皆加職。一面善待老臣勛舊,李璟時曾被后周俘虜的馮延魯,李煜重新給予禮遇。老將何敬洙功勛卓著,被授予“右衛上將軍”之銜,封芮國公,致仕后依然給全俸,第門列戟。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

  

重視人才

  李煜即位后確立了“多難當先才”的用人觀,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先后提拔了徐鍇、徐鉉兄弟、張佖、潘佑、陳喬等人。

  

宮廷值宿制度

  李煜執政時期,還建立了“光政殿制度”,即宮廷值宿制度。“乾德五年春,命兩省侍郎、諫議、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更直光政殿,召對咨訪,率至夜分。”這樣隨時備招大臣,便于及時了解處理政務與突發事件,也便于采納建議,這樣的夜談召對,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演變成了常設的制度。

  

百官表

  宰相:嚴續、徐游、游簡言、殷崇義(湯悅)

  使相:林仁肇、王崇文、何洙、湯悅、朱業、景誨、黃廷謙、嚴績、柴克貞、皇甫繼貞、鄭彥華

  將帥:陳謙、陳德誠、孫彥祥、李彥蛇、沙萬金、劉存忠、胡則、宋克明、咼彥、林益、張粲、張遇、馬信仁、蔡振、穆堅、譚宗、張進勍、張仁照、李雄、吳翰、龔慎儀、羅延原、馬承俊、謝彥質、謝文節

  樞密使:嚴績、朱鞏、陳喬、殷崇義

  文臣:徐鉉、徐鍇、韓熙載、王見貞、張洎、龔隸、張密、湯靜、朱鐃、喬舜、潘祐、湯滂、郭昭慶、孫舉、伍喬、孟拱臣、高遠、高越、馮謐、李平、張紹、賈彬、田霖、顧彝、趙宣輔

  

經濟

  

變更弊政、與民生息

  李煜繼位初期,詔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與民生息。  取消李璟時設置的諸路屯田使,將各郡屯田劃歸州縣管轄,將屯田所獲租稅的十分之一作為官員俸祿,稱為“率分”,此項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賦稅,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盤剝。

  

改革田制

  李璟時期,征伐頻起,經濟面臨嚴重的困境。李煜即位不久就做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決定,任用潘佑、李平,改革土地制度,希望從根源上解決土地兼并,化解社會矛盾。然而,潘、李的改革過于急促,他們試圖恢復井田制度,限制土地流通本身就是違背歷史潮流的。加之改革操之過急,沒有做好應對準備,激起了利益階層的強烈反對,最后以失敗而告終,但李煜試圖改革土地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的出發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南唐史料已經大部消亡了,但可以推測,李煜在改革失敗后,依然采取了一些限制兼并的政策,因為終南唐一世,在土地及經濟問題上不僅沒有出現大的問題,而且社會矛盾較李璟時期大為緩和。

  

鑄造鐵錢

  建隆四年(963年),韓熙載請求鑄錢。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同意韓熙載的建議,以韓熙載為鑄錢使負責此事。規定每十錢,鐵錢六枚并銅錢四枚發行。民間大量囤積銅錢,導致銅錢越來越少。商人多以十個鐵錢換一個銅錢出境,朝廷不能禁止。為挽救鐵錢的流通,李煜詔令鐵錢以一當十使用,廢除銅錢。結果導致劣幣驅逐好幣,物價飛漲,私鑄泛濫,市場充斥著各種不足值的惡錢,最終南唐國勢積弱、民窮財盡。

  

加征賦稅,寬縱僧寺

  南唐到李璟時,因為頻繁用兵而導致國庫虛耗。至李煜時,又因長年累月向北宋納貢而使國庫更捉襟見肘。為補國用不足,南唐朝廷改換之前輕賦減稅、藏富于民的政策,向百姓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因為佛教勢力在南唐擁有特殊的待遇,寺院田產可免于繳納賦稅,僧人不用服役。于是許多不堪重負的平民紛紛削發出家,這樣一來,國家勞力和稅收流失了。盡管朝廷后來因財力拮據不得已開始向部分寺院征稅,但與數額龐大的國家開支相比,寺院上交的錢物數量如杯水車薪。李煜崇佛,耗資巨大,難以估算。南唐宮苑內有寺院十余所,金陵城內佛寺數不勝數,每建造佛寺,朝廷要撥給土地。僧人達萬余,均由朝廷“給凜米絡帛以供之。”這種過度禮佛耗費了國家巨額財力、勞力和有限的土地資源。南唐末期,民生凋敝,李煜仍為建寺筑塔、布施僧人不遺余力,這無疑讓國家貧乏的財力雪上加霜。隨著寺院、僧人的不斷增多,日益膨脹的寺院經濟反過來搶奪國家微薄的經濟來源,南唐經濟面臨崩潰的局面。

  

軍事

  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繕甲募兵備戰。  建隆二年(961年)年底,李煜設置了龍翔軍,訓練水戰,以備不時之需。

  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發動滅南唐之戰。在與宋兵戎相見的時候,李煜立即與宋朝斷絕邦交而交戰。他一方面命大將朱令赟率十五萬軍隊沿長江布防,迎戰宋軍。一方面也展開積極的外交,向鄰邦斥之以唇亡齒寒之理,希望可以得到他國的援兵。在朱令赟戰死后,李煜又一方面急命張洎作蠟丸帛書求救于契丹,一方面積柴宮中,準備一旦都城失守,則與宮殿俱梵,作最后的戰爭總動員,而作戰時也親自處置了叛國的皇甫繼勛以鼓舞軍心。

  從戰爭過程看,李煜的軍事戰略是得當的,宋軍于開寶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開寶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前后歷時一年有余,其中,宋軍屯兵金陵城下即達一年之久。戰況雖不利南唐,但雙方亦各有成敗。  正是這些地方的反復爭戰,牽制了宋軍的力量,導致久圍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趙匡胤產生動搖,打算撤軍休整。

  

文化

  

推行儒學

  南唐的教育主要以儒學為主,統治者積極倡導儒學,大力推行和獎勵儒學教育,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李煜尤其喜好儒學,更以實際行動獎勵儒學教育。當時南唐連年貢宋,國家財政極端困難,但李煜仍然大力支持并資助廬山國學,特別撥調官田租稅以充當廬山國學的經費。李煜本身好學,也鼓勵群臣讀書,致力于推行教育,更以才取士。面對內憂外患,他也堅持貢舉,未曾罷行。在李煜的推動下,又在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配合推展下,南唐儒學達到盛況。

  

倡導文學

  李煜和李昪、李璟一樣,不但優禮文人墨客,而且也做詩填詞,相當有成就。李煜不但自己愛好填詞做詩,也曾勸其近臣在從公之暇,為學為文。在他的倡導下,文臣武將都博學多識,頗有才情。

  到李璟、李煜時期,南唐科舉的進士科考試以詩賦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倡導了一種崇儒尚文之風,有利于詩歌創作良好氛圍的營造,推動了南唐詩壇的繁榮和詩文教育的發展。

  李煜醉心音樂,也禮遇宮中教坊中的音樂家。他本人也擅于舞蹈,他曾自編新舞,名為《金蓮舞》。上行下效,南唐的樂舞之風相當盛行。

  

搜集和整理文獻

  李煜是一個身體力行致力于文獻收藏的君王,除了收藏書籍,李煜還十分致力于收藏書畫真品。他總是不惜重金,千方百計地懸賞、尋求鐘繇、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書畫而外,愛好音樂的李煜,還著意搜求古今各類名家曲譜。值得一提的是,李煜不僅搜尋珍藏裱裝書籍曲譜等文獻資料,而且還著力于修整、校讎和編秩,注重所藏文獻的精到完備。著意提高了文獻收藏的品味,又以帝王身份,召集和提攜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藝術人才。

  

重視科舉

  南唐一直比較重視科舉取士,特別是在李煜統治時期,他通曉經史,進一步完善了南唐的科舉制度。盡管國勢衰危,但并未中斷科舉。開寶八年(975年),在面對強敵壓境時,李煜為籠絡人心,仍然委派伍喬主持貢舉,這是南唐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終李煜一朝,選拔出來的南唐較有名的進士有舒雅和丘旭等人。

  科舉方面,李煜重視選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命吏部侍郎韓熙載主持貢舉,錄取進士王崇古等九人;又命徐鉉復試,并親自命題考核。   開寶五年二月,內史舍人張佖主持禮部貢舉,錄取進士楊遂等三人;清耀殿學士張洎稱張佖遺漏了很多人才,李煜便命張洎對落第之人進行復考,又錄取了王倫等五人。直至南唐亡國的開寶八年二月,李煜還舉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張確等三十人。

  

崇信佛教

  李煜十分篤信佛教,開寶二年(969年),朝廷出錢招募平民百姓和道士做僧人,道士愿意為僧,則獎勵二金,很快金陵城內僧人數量激增至萬人。

  度僧還需建寺,南唐佛寺已不少,攝山棲霞寺和牛首山祖堂幽棲院是當時重要的佛教勝地,是凈土宗的祖庭,開先寺則為青原系云門宗的重要道場。開寶三年春(970年),李煜“命境內崇修佛寺”,同時在宮中新建佛寺,至李煜亡國,南唐皇宮內建造佛寺已達十多所,這在歷代崇佛的帝王中也極少有。

  李煜對佛僧禮敬知重。據《十國春秋》記載,受李煜供養的知名法師有緣德、清稟、行言、智筠、匡逸、元寂等。而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則記載除上述提到的高僧外,還有在金陵報恩院的清護、凈德沖煦,歸宗寺的道詮及蘄州四祖山的清皎等。

  由于李煜如此佞佛,南唐文武百官便投其所好,紛紛信佛。當時許多大臣都改食素食齋飯,持戒以示虔誠奉佛。一旦李煜在宮中禮佛,王公大臣便聞風而動,趨近附和,朝臣每因此而獲寵。中書舍人張泊善于揣摩李煜的心思,每次覲見都談論佛法,分外得到李煜的恩寵。李煜設澄心堂為政權中樞機構,黨爭末流借機上位。這些利用佛教親近李煜的人進入朝野后,尸位素餐,無大作為。這也是后人指摘李煜崇佛誤國的原因之一。

  

外交

  

與宋

  李煜即位之初,即上表宋太祖,自稱無意王位,極盡謙恭。同時,對宋連年進貢,甚至一年之中數次進貢。“每遇皇朝使至,國主衣紫袍,備藩臣禮”。  他還派人持重金賄賂宋朝重臣,以求對宋朝政治施加影響,維護南唐利益。

  禮儀方面,李煜登基后,沿用北宋年號,每次會見北宋使者都換龍袍為紫袍(官服),變更李璟臣服后周時,只除帝號,其他禮儀不變的舊制;  開寶四年(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又下令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請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與吳越

  自李璟即位開始,南唐與吳越的關系即趨于緊張,多有戰事發生。在李煜即位后,兩國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但在宋太祖滅南唐的軍事行動中,吳越國卻成為宋滅南唐的陣前走卒。開寶七年(974年),宋將曹彬自蘄陽過長江進攻南唐江防要地池州,在此之前,宋已經與吳越約定夾擊南唐。李煜曾親自致書吳越王錢俶,離間吳越與宋朝的關系,結果錢俶把他的信交給了趙匡胤,南唐未能擺脫遭受東西夾擊的窘境。次年(975年),吳越兵與宋兵在南唐賴以為天然屏障的千里江面上協同作戰,在宣州、江州、鄂州等地大敗南唐軍隊。吳越還攻陷了南唐的常州、江陰、潤州等地。同年,吳越兵直抵金陵城下,與宋兵會合一處,攻入城中。且入城后大開殺戒,并焚燒建筑。


李煜主要影響


  

文學

  

  李煜在晚唐五代詞人中算是造詣最深、成就最大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多次提到他并對其詞作成就給予充分的肯定。李煜現存詞30多首,他的詞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詞,題材多變,有描寫宮廷豪華生活的,如《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有描寫男女情愛的,如《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也有描寫離愁別緒傷感的,如《清平樂·別來春半》;還有寫其對歸隱生活的向往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漁父詞·浪花有意千重雪》。李煜前期的詞有模仿的痕跡,但其詞的藝術手法和境界都明顯不同于花間詞人。在后期經歷了國破為虜的重大變故后,他的詞作迸發出深刻的感人力量,出現了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等膾炙人口的佳作。但不論是前期的生活之作,還是后期“日夕只以淚洗面”之作,李煜的詞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特點,那就是“真”。也因為如此,李煜才不同于一般詞人。

  李煜的詞不同于五代詞人的詞,正所謂“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符合了氣象的定義,在詞中傾注了他的真情實感,他的精神世界已經毫無保留地蘊含在詞句中。他的詞句體現了他的內心整體風貌,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李后主,而在其中貫穿始終的就是他的“真”。正是由于他在詞作中表現的這種“真”,才使得他的詞作具有了幽深、曲折、遼遠、空曠的內在氣象。

  一、早期詞作的氣象

  李煜早期的詞作氣象與他的生活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生活環境使得李煜生活圈子狹小,內心的情感極其細密,而后宮的紛繁復雜的關系也使得他情思婉曲,加之受詞這種文體形式的表達方式所影響,就使得李煜早期的詞作氣象幽遠曲折。如“別殿遙聞蕭鼓奏”(《浣溪沙》)、“秦樓不見吹簫女,空余上苑風光”(《謝新恩》),都是采用鏡頭拉長的方式,目光與思緒漸行漸遠,除了漸漸消歇的蕭鼓之聲和記憶漸漸模糊的吹簫美女,只剩下一片空曠與遼闊,只言片語而氣象頓生。李煜還有一首詞《長相思·云一緺》也很有代表性,這首詞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鮮明,如“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尤其是寓情于景,情致淡遠,如“秋雨多,雨如和,窗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女主人公素淡天然的形象與玲瓏的風韻結合,使整首詞具有一種委婉而深沉、和諧而明朗的美感,藝術上達到了極致。

  李煜的宮廷生活影響他早期的創作內容,有許多都是描寫宮廷奢華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詞作香艷俗套,相反,李煜的詞顯露出難以言傳的俊逸神飛。如《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這首詞中通篇描寫的是夜晚宮中歌宴舞樂的盛況,“醉拍”二字寫出李煜心曠神怡,情味猶深,尤其是最后兩句“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月夜”,寫李煜歌罷酒闌后,踏月而歸,給讀者一種極其真切的感受。

  另外,李煜早期寫其他內容的詞作也有不俗的表現,如《漁父詞》,采用繪畫的手法將詩心與意境結合,淡然而開闊。李煜的思緒縝密,從普通事物中總能生發出不同與一般的詩境,也就是不同于其他的氣象。加之生活環境的影響,他的詞體現出了委婉悠遠、曲折淡然之感。

  二、后期詞作的意象

  李煜后期詞作成就最高、感情最深摯,也最能代表其藝術成就,同時也是最有氣象的。李煜后期的亡國之作,在經歷了重大的變故之后愈發具有悲劇的力量,而其詞中的氣象也愈加空寂、陰郁、深邃。

  如《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情感沉郁,厚積薄發,亡國之恨、故國之思與景物融合,而只以“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出之,氣象清幽、凄涼、蕭索,使人如感其情,如臨其境,深切感受到詞人內心的血淚苦恨。又如《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蓉,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這首詞毫不避諱地寫出了李煜的現狀“歸為臣虜”,失國之痛郁積成詞句而來,每一首詞都載負了李煜的真情實感,他將亡國之痛吶喊而出,整首詞的氣象渾厚、凄涼、沉重。他的這首詞沒有用過多的修飾,卻營造出豐富的內心世界,氣象萬千。

  李煜還成功地運用了“正面不寫,反面寫”的藝術手法,表達了亡國之痛的無限凄涼,他沒有對囚徒生活正面描寫,而是對以往的生活在夢境重現,《望江南》便是代表。用“多少恨,昨夜夢境中”統領全文,“車如流水馬如龍”更是用比喻的手法將難言的凄涼用這樣繁華的景象襯托,讓人猶如身臨其境卻又無可奈何,氣象猶如深秋蕭瑟沁涼。

  影響

  李煜后期的詞作,凄涼又悲壯,意境深遠,為后來的“豪放”詞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成為婉約派的開山祖師和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他將詞的創作向前推動了一大步,成就主要體現在:表現領域超過了前人,多直抒胸臆,情真語摯;語言的運用自然精煉,形成既清新又雅致的藝術特色;他的詞兼有沉郁與婉約兩種風格,在晚唐五代詞中獨樹一幟。

  

  李煜存詩數量與詞相當,但與其詞側重有所不同。  詩詞風格的不同首先表現在選材上。他把悲逝悼亡及詠史懷古一類題材寫進詩中,而把有關個人生活的內容寫進詞中。李煜早期生活的一大變故便是他二十八歲時妻兒俱亡,此次變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占其詩總數一半之多的悼亡詩中。這九首詩中除一首單悼愛子,兩首母子合悼外 ,其余六首都是痛悼亡妻的,可見對昭惠皇后的感情之深:史載李煜的四歲幼子早夭,他無從訴說,獨自承受,“孤懷痛自嗟”(《悼詩》),及至昭惠皇后撒手人寰后,他“憑闌惆悵”,“不覺潸然淚眼低”(《感懷》)。在《梅花》《書琵琶背》等悼詩中,作者就眼前事、身邊景從各個側面反復渲染,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內心世界的痛苦,表達了自己的凄苦寂寞之情。李煜的這些詩真實地記載了自己妻亡子夭的悲苦,而他的詞卻很少直接反映這段生活經歷。

  此外,李煜詠史詩《題〈金樓子〉后并序》雖然所詠的不過是一個城破焚書的傳統題材,但也是“隱恬本性,不加藻飾”,亦堪稱“正體”。“不是祖龍留面目,遺篇那得到今朝”的評論,反映了李煜對這一史實的識見,頗有見地。他的詞作中卻找不到此類題材的作品。

  李煜詩詞風格的差異還表現在寫作方法上。首先他用詩來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和悲愁,所寫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在他的詩中,那位肉袒出降 、攜眷屬三百余口被押北上“雨打歸舟淚萬行”的亡國之君是他自己,那位痛悼妻兒、“前哀將后感,無淚可沾巾”的傷心男子是他自己,那位嘆病愁腸向往空門的多愁善感的詩人是他自己,那位與從弟臨江相送依依惜別的兄長也是他自己。可以說他的每一首詩都是他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歷程的真實再現,而他的詞則常借思婦之口作閨怨之詞。另外,李煜詩詞的差異還體現在詩中經常使用雙聲疊韻詞 ,而詞中少用。如其詩《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中共使用“蕩漾”“亂山”“闌干”“向西”“咫尺”等五個雙聲疊韻詞,造成了詩歌語言的音律美,起到了“玲玲如振玉”的藝術效果。

  

書法

  

書法成就

  李煜初學書法時師法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和柳公權。之后,李煜又對顏真卿、褚遂良、陸彥遠等人的作品細心揣摩,后又追根溯源向魏晉時期的書法家鐘繇、王羲之、衛夫人等學習。李煜尤其推崇衛夫人,他認為衛夫人的書法最為極致,并以自己深得其書法精髓而自豪。博覽研習眾家之長后,李煜并沒有受到前人的局限,而是融會貫通、為己所用。他擅長行書,承襲東晉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執筆法拔鐙法。二王拔鐙法為撅、押、鉤、格、抵五字,用筆雙鉤,有“點畫遒勁,而盡妙矣”的效果。李煜得其真諦后,在原來五字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復增導、送二字,使其字瘦硬且瀟灑。此外,他還推陳出新,利用手腕的抖動來顫筆,使下筆的線條虬曲而顫動,創造出一種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的書法。這種書法別具一格,瘦硬清勁,“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鐵釘。”這就是李煜獨有的筆法:金錯刀。金錯刀體書法用筆古樸遒勁,落筆瘦硬,而風神溢出。雖然缺乏姿媚,無富貴之氣,卻男兒氣概十足,神采飛揚而又風骨嶙峋,以至后人又將金錯刀稱為“倔強丈夫”。

  除了金錯刀,李煜還創造一種被世人稱為撮襟書的書寫方法。李煜興之所至時往往棄筆不用,以卷帛醮墨,在鋪開的大紙上酣暢而書,頗具以擅長狂草聞名的書法家張旭的風骨。李煜在這種痛快淋漓狀態下所寫下的大字,矯如游龍,翩若驚鴻,令當時許多書法名家自嘆弗如。李煜的書法真跡曾經風行一時,即使在一百多年后,宋徽宗趙佶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書法名家法帖的著作《宣和書譜》中,仍可以看到當時北宋宮廷收錄有李煜的行書墨帖24種。而南宋年間詩人陸游途經金陵時,還曾在清涼山廣慧寺德慶堂附近見到李煜以撮襟書書寫的刻石。可惜之后由于政權更迭世事多變,李煜的書法作品幾乎盡數散佚。現流傳于世的三件墨跡和兩件刻帖,是否為其真跡,仍然存在諸多爭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書法理論

  除了書法精湛,李煜還是一位造詣頗高的書法理論家。其代表作為《書述》和《書評》兩篇專論書法的文章。在《書述》中,他提出了字如其人的理論,并認為人在壯年,書法亦壯,氣勢剛勁不可擋;人在老年,書法亦老,雖然毫素相適,但不見風骨。另外,李煜還在《書述》中提到了拔鐙法,認為此法起始于鐘繇、王羲之、衛夫人,傳授于歐、顏、褚、陸等,但是世人罕知其道者。他雖幸運得受誨于先生,卻深恐將來學者無所聞焉,于是在此文章中詳細傳授了自己所領悟的拔鐙法。應該說,李煜這種對于藝術毫不藏私的胸襟十分讓人佩服。而在另一篇文章《書評》中,李煜則站在一代書法大家的高度對前代各書法名家進行了逐一點評。他認為曾師承書圣王羲之的諸位名家,如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等人均各得王羲之一體,認為他們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和缺憾。李煜在學習書法時,對之前歷代的名家大家有過系統而認真的研究。因此在對諸家師承的取舍和發展方向的評價上,頗為令人信服。這也充分說明了李煜在書法方面的深厚功力。雖然《書述》和《書評》這兩篇文章都不長,但李煜對于書法和書法作品的見解都非常獨到精妙。

  此外,李煜精于鑒賞,對于歷代的丹青墨寶更是悉心收藏。史稱他藏有十余萬卷圖書,對于真本善本往往不惜重金求購。出于對鐘繇、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喜愛,李煜收藏了這兩位書法家的大量真跡。李煜還曾令當時南唐的翰林學士徐鉉,將皇宮內珍藏的歷代書法名家真跡,匯集刊刻、摹勒精拓,這就是被稱為法帖之祖的《升元帖》。這也成為了復制和保存古代書法的創新之舉,可惜現在此法貼已經失傳。更令人惋惜的是,北宋軍隊破金陵城之時,李煜令宮人將其生平所有收藏,包括大量前人的古籍字畫,也包括他自己無數的文章詩畫,都云集于梁閣,用一把大火將他曾經付諸大量心血的收藏,以及他曾經引以為傲的金錯刀、攝襟體、鐵鎖鉤付之一炬。

  

繪畫

  李煜不但善書,而且善畫。據史書記載,他作畫題材很廣泛,人物、山水、花鳥都有涉獵,而尤以墨竹功力最深。他畫竹有自己獨特的畫法,筆法凌厲,特別能畫出竹子的神韻,后人稱為“鐵鉤鎖”法。  后人有“遠過常流,高出意外”的評價。  他的繪畫作品到北宋末年大內還藏有《自在觀音相》《柘竹雙禽圖》等9幅。

  

音律

  李煜精通音律,曾為文論樂,以續《樂論》,所著《念家山破》亦遍傳江南。并與大周后共同修復了失傳的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


李煜歷史評價


  南唐文學家史虛白:后主天性喜學問……其論國事,每以富民為務,好生戒殺,本其天性。(《釣磯立談》)

  五代末北宋初學者徐鉉:①王以世嫡嗣服,以古道馭民,欽若彝倫,率循先志。奉蒸嘗、恭色養,必以孝;事耇老、賓大臣,必以禮。居處服御必以節,言動施舍必以時。至于荷全濟之恩,謹藩國之度,勤修九貢,府無虛月,祗奉百役,知無不為。十五年間,天眷彌渥。②惟王天骨秀異,神氣清粹,言動有則,容止可觀。精究六經,旁綜百氏。常以周孔之道不可暫離,經國化民,發號施令,造次于是,始終不渝。酷好文辭,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頌宣。載笑載言,不忘經義。洞曉音律,精別雅鄭;窮先王制作之意,審風俗淳薄之原,為文論之,以續《樂記》。所著文集三十卷,雜說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于弧矢之善,筆札之工,天縱多能,必造精絕。本以惻隱之性,仍好竺干之教。草木不殺,禽魚咸遂。賞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過,惟恐其聞。以至法不勝奸,威不克愛。(《大宋左千牛衛上將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志銘并序》)

  北宋學者鄭文寶:①后主奉竺乾之教,多不茹暈,常買禽魚為放生。②后主天性純孝,孜孜儒學,虛懷接下,賓對大臣,傾奉中國,惟恐不及。但以著述勤于政事,至于書畫皆盡精妙。然頗耽竺乾之教,果于自信,所以奸邪得計。排斥忠讜,土地曰削,貢舉不充。越人肆謀,遂為敵國。又求援于北虜行人設謀,兵遂不解矣。(《江表志》)

  北宋文人龍袞:后主自少俊邁,喜肄儒學,工詩,能屬文,曉悟音律。姿儀風雅,舉止儒措,宛若士人。酷信浮圖之法,垂死不悟(《江南野史》卷三)

  北宋文學家陳彭年:后主幼而好古,為文有漢魏風。(《江南別錄》)

  北宋歐陽修等撰:①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②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新五代史》)

  南宋文學家陸游:①后主天資純孝……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憚卑屈,境內賴以少安者十有五年……然酷好浮屠,崇塔廟,度僧尼不可勝算。罷朝,輒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頗廢政事……雖仁愛足以感其遺民,而卒不能保社稷。(《南唐書》卷三·后主本紀第三)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花間猶傷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弇州山人詞評》)

  明代詩論家胡應麟:后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詞家王、孟。(《詩藪·雜篇》)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李璟父子)無殃兆民,絕彝倫淫虐之巨惹。……生聚完,文教興,猶然彼都人士之余風也。(《讀通鑒論》)

  清初文學家余懷: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玉琴齋詞·序》)

  清代詞人徐釚: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詞苑叢談》)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識》卷四)

  清代詞人沈雄:后主疏于治國,在詞中猶不失南面王。(《古今詞話·詞話》卷上)

  清代學者郭麐: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南唐雜詠》)

  清代詞論家周濟:①李后主詞如生馬駒,不受控捉。②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介存齋論詞雜著》)

  清代詞人周之琦:予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及。(《詞評》)

  清代詞人王鵬運:蓮峰居士(李煜)詞,超逸絕倫,虛靈在骨。芝蘭空谷,未足比其芳華;笙鶴瑤天,詎能方茲清怨?后起之秀,格調氣韻之間,或月日至,得十一于千首。若小晏、若徽廟,其殆庶幾。斷代南流,嗣音闃然,蓋間氣所鐘,以謂詞中之大成者,當之無愧色矣。(《半塘老人遺稿》)

  清末民國學者馮煦:詞至南唐,二主作于上,正中和于下,詣微造極,得未曾有。宋初諸家,靡不祖述二主。(《宋六十一家詞選》)

  清代詞論家陳廷焯:①后主詞思路凄惋,詞場本色,不及飛卿之厚,自勝牛松卿輩。(《白雨齋詞話》卷一)②余嘗謂后主之視飛卿,合而離者也;端己之視飛卿,離而合者也。(《白雨齋詞話》卷一)③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情不勝而為詞,雖雅不韻,何足感人。(《白雨齋詞話》卷七)

  清末民國學者王國維:①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②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③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④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⑤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⑥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人間詞話》)

  中國現代思想家胡適: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詞選》)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①南唐李后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于亡國。(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報》社負責人談話時,毛澤東批評“書生辦報”)②歷史上當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

  中國當代作家柏楊: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后,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濁世人間》)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李后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的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的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


李煜軼事典故


  

驕奢聲色

  李煜出生于南唐深宮,自幼受皇宮親眷、宮人愛寵,因而尚奢侈、好聲色。  李煜曾用嵌有金線的紅絲羅帳裝飾墻壁,以玳瑁為釘;又用綠寶石鑲嵌窗格,以紅羅朱紗糊在窗上;屋外則廣植梅花,于花間設置彩畫小木亭,僅容二座,李煜就和愛姬周氏賞花對飲。  每逢春盛花開,就以隔筒為花器插花,置于梁棟、窗戶、墻壁和臺階上,號為“錦洞天”。  每年七夕生日時,李煜必命人用紅、白色絲羅百余匹,作月宮天河之狀,整夜吟唱作樂,天明才撤去。

  

寬厚仁孝

  李煜天性純孝、好生戒殺, 繼位后,外奉宋朝,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南唐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李煜為政重仁慈、寬刑罰,每有死刑論決,莫不垂淚。憲司章疏如有過錯,李煜就寢食難安,并多次親入大理寺,審查獄案,釋放多人。中書侍郎韓熙載上奏李煜,認為獄訟自有刑獄掌管,監獄之地非皇上所宜駕臨,請求罰內庫錢三百萬以資國用。李煜雖不聽從,但也不因此發怒。李煜入宋后,悲傷失意,常與金陵舊宮人寫詞,心情悲惋異常,難以抑制。李煜去世的消息傳出后,江南父老有許多人都聚巷痛哭。

  

伉儷情深

  李煜在位期間,雖后宮嬪妃甚多,但卻對兩位皇后用情極深。大周后精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李煜作《念家山》,大周后便彈奏詞調、作《邀醉舞》。李煜曾為她創作多首詩詞,記述香閨韻事、兒女柔情,表達迷戀周后之情。大周后生病時,李煜朝夕探視,吃的藥要嘗過后才讓大周后吃,連續多天衣不解帶。及其去世,后主又作《昭惠周后誄》《挽辭二首》,抒發對大周后深摯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大周后去世后,李煜又娶了周后之妹為皇后,即小周后。南唐亡國后,李煜與小周后一同被俘入北宋汴京,攜手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李煜客死他鄉后,小周后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之而去。

  

僧人間諜

  李煜信奉佛法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以至頗廢政事。  據《江南野史》記載,當時北宋曾暗中選拔能言善辯之人前往南唐,蠱惑李煜。李煜不知,以為有佛出世,稱其為“小長老”,朝夕與之談論六根、四諦、因果報應之事。“小長老”勸說李煜廣建佛塔,又聚眾千人講佛論道,吃穿用度極為奢侈。宋軍兵圍金陵,李煜詔“小長老”商議據守之事,“小長老”遂“搖旗退敵”,宋兵竟果然退卻,后主大喜,命兵士誦《救苦觀音菩薩經》以解圍。至南唐將亡,李煜又詔“小長老”退敵,“小長老”托病不出。等到皇甫繼勛死后,李煜才明白被騙,就鴆殺了“小長老”。

  

焚燒珍藏

  據《江南別錄》記載:李煜與父親李璟皆精于鑒賞,極富藏書。宮中購置圖書、畫帖數萬卷,法帖如鐘繇、王羲之真跡甚多。在宋軍即將攻陷金陵時,李煜對保儀黃氏說:“這些都是我收藏的珍寶,城若不守,你就把它們都燒了,不要讓它們散落遺失。”等到金陵城破后,黃氏便依李煜的話將宮藏書畫等焚燒殆盡。


李煜人際關系


  

長輩

  

父親

  李璟:南唐中主,元宗

  

母親

  鐘皇后:光穆皇后,李煜繼位后,尊為圣尊后。

  

平輩

  

長兄

  李弘冀:李煜同母兄,性嚴忌,受立太子。

  

次兄

  李弘茂:十九歲卒。追封慶王。

  

七弟

  李從善:李煜繼位封鄭王,后改南楚國公。出使北宋時被扣開封,任泰寧軍節度使。

  

八弟

  李從鎰:李煜繼位后封為鄧王,后改為江國公。

  

九弟

  李從謙(從誧):李煜繼位封宜春王,后改為鄂國公。曾出使北宋,不辱使命。國亡后,臥疾而卒。

  

姐妹

  李芳儀:永寧公主,遼圣宗的妃嬪(宋代野史載為李璟之女)

  

李氏

  大寧公主。

  

李氏

  永嘉公主。

  

后妃

  

國后

  大周后:小字娥皇,南唐司徒周宗長女,李煜第一任皇后,育二子:李仲寓和李仲宣。

  小周后:名不詳,周宗次女,李煜第二任皇后,李煜降宋后,封為鄭國夫人。

  

嬪嬪

  妃子江氏、保儀黃氏(黃保儀) 、嬪御流珠(一說流珠為宮人)

  

宮人

  宮人喬氏、慶奴、薛九、秋水  、宜愛、小花蕊、舞伎窅娘

  

子嗣

  

長子

  李仲寓:(958年—994年),封清源公,隨父入宋,授右千牛衛大將軍、郢州刺史。

  

次子

  李仲宣:(961年—964年),封宣城公,追封岐王。

  

孫子

  李正言:李仲寓之子,景德三年,特補供奉官,早卒無嗣,唯遺一女。


李煜主要作品


  據記載,李煜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后清代邵長光又錄得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匯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


李煜人物爭議


  

死因爭議

  李煜的結局,宋人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元代撰修的《宋史》和明人柯維騏的《宋史新編》等史籍都未明說李煜被毒死的事情,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鑒》中曾考異說:“李后主之卒,它書多言賜鴆非善終”。其中,賜鴆說記載最詳細具體的是宋人王铚的《默記》,后主死于牽機藥之說便是來自此書。

  據《默記》載,李煜入宋后第三年,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曾派南唐昔日老臣徐鉉拜見李煜,李煜對亡國頗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聞言不悅。同年七夕節,李煜四十二歲生日,便在住所聚會后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懷念故國,并命南唐故妓詠唱。宋太宗聽到后非常憤怒,諸罪并罰,遂賜牽機藥鴆殺李煜。牽機藥,據說為中藥馬錢子,性寒、味苦,對中樞神經系統親和力強,李煜因酒后服藥,酒助藥性,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后頭部與足部相接而死,狀似牽機而得名。

  

焚書爭議

  針對《江南別錄》中所稱李煜“皆焚”圖籍的說法,現代學者施沁在《李煜與南唐文獻》一文中表示“恐不足信”。文章認為,北宋平江南后,大將曹彬舟載船裝,掠走了南唐的許多藏書,這才有了后來李煜幽囚汴京時與宋太宗趙光義的一番對話。趙光義召李煜一同崇文院觀書,并說:“聞卿在江南好讀書,此簡策多卿舊物,歸朝來頗讀書否?”后主頓首謝之。可見,南唐的藏書并未毀盡,只是所剩書籍都被北宋擄掠一空。


李煜后世紀念


  《南唐書》《硯北雜志》《李后主評傳》等歷史典籍中都提到李煜“葬北邙山”,宋《河南府志》給出的位置更加明確,李煜葬于洛陽城北10里。徐鉉所著的《吳王李煜墓志銘》則記載“及其年冬十月日,葬于河南府某縣某鄉某里……二室南峙,三川東注,瞻上陽之宮闕,望北邙之靈樹……”

  2013年7月1日上午,洛陽市文物局官網發布消息稱:在孟津縣朝陽鎮后李村發現殘缺的唐宋時期翁仲、石羊、望柱等墓前石刻及疑似南唐后主李煜墓葬。旋即,又發表聲明,稱消息不實,系工作人員操作失誤。

   后唐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嘉荫县| 三穗县| 霍山县| 彰化市| 阿拉善盟| 时尚| 民权县| 罗山县| 铁岭县| 克东县| 蚌埠市| 汤阴县| 怀仁县| 小金县| 长治县| 临武县| 唐山市| 上高县| 永德县| 客服| 安图县| 汶上县| 德兴市| 长丰县| 台湾省| 忻州市| 措勤县| 平远县| 台安县| 永善县| 苍南县| 洛扎县| 恩施市| 育儿| 黎城县| 平遥县| 阿拉善左旗| 墨玉县| 弋阳县|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