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月(七夕后一日縣齋袓) / 作者:郭應祥 |
巧節已成昨夢,今宵重倒芳尊。
主賓和氣敵春溫。
雄辯高談袞袞。
剩把燭花高照,頻教舞袖輕翻。
笛聲幽咽鼓聲喧。
卻恨更籌苦短。
|
|
西江月(七夕后一日縣齋袓)解釋: 詩詞:《西江月(七夕后一日縣齋袓)》
朝代:宋代
作者:郭應祥
巧節已成昨夢,今宵重倒芳尊。
主賓和氣敵春溫。雄辯高談袞袞。
剩把燭花高照,頻教舞袖輕翻。
笛聲幽咽鼓聲喧。卻恨更籌苦短。
中文譯文:
善巧的節日已經成為昨夜的夢境,今宵它又重新降臨。主人和客人和睦相處,猶如春天的溫暖。雄辯的言談高昂而有力。余下的燭花依然高照,頻繁地使舞袖輕輕翻飛。笛聲幽咽,鼓聲喧囂。只是遺憾的是,籌備喜慶的時間總是短暫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七夕節過后的一天,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展示了節日的喜慶氛圍和短暫的歡樂。詩中的“巧節”指的是七夕節,已經過去的七夕節成為了昨夜的夢境,但在新的一天里,節日的歡樂又重倒芳尊,再次降臨。主人和客人和睦相處,敵對的寒氣被春天般溫暖的氛圍所消解。主人雄辯高談,展現出自信和豪邁的氣質。
詩中出現的“剩把燭花高照,頻教舞袖輕翻”表達了歡慶的氛圍。盡管節日已過,但燭花依然高照,宴會依然繼續,舞袖輕翻,人們歡快地舞動。同時,詩中的“笛聲幽咽鼓聲喧”給人以悠揚的音樂感,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最后兩句“卻恨更籌苦短”,表達了作者對喜慶時光短暫的遺憾之情。盡管節日的氛圍短暫而美好,但是時間過得很快,籌備和準備的時間總是不夠。這種遺憾也反映了人們對歡樂時刻的珍惜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詩描繪了七夕節過后的歡樂氛圍和短暫的喜悅,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時間流逝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節日時光的珍視和對時光短暫性的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