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仙歌 / 作者:晁端禮 |
年時此際,向扁舟同載。
風送征帆暮天外。
對沙汀宿鷺,與波上輕鷗,雙雙處,相喚相呼自在。
如今重整棹,煙景依然,誰念輕分繡羅帶。
向蓬窗獨坐,不覺徊徨,鷗與鷺、想一齊驚怪。
怎生得、今宵夢還家,又譬如秉燭,夜闌相對。
|
|
洞仙歌解釋: 《洞仙歌》是一首宋代晁端禮所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洞仙歌
年時此際,向扁舟同載。
風送征帆暮天外。
對沙汀宿鷺,與波上輕鷗,
雙雙處,相喚相呼自在。
如今重整棹,煙景依然,
誰念輕分繡羅帶。
向蓬窗獨坐,不覺徊徨,
鷗與鷺,想一齊驚怪。
怎生得,今宵夢還家,
又譬如秉燭,夜闌相對。
譯文:
在這個時節,我們一同乘坐小船。
風將征帆送到天際,夕陽外。
對著沙灘上的宿鷺,和波浪上的輕盈鷗鳥,
它們成雙成對,自由自在地相互呼喚。
如今我們重新整理船槳,煙景依然。
誰會想到輕柔的羅帶已被人忘懷。
我獨自坐在茅舍窗前,不禁感到迷茫,
鷗鳥和鷺鳥,仿佛一起驚訝。
如何才能,在今夜的夢中回到家園,
就像手持蠟燭,在夜深人靜中相對。
詩意和賞析:
《洞仙歌》以描繪詩人離鄉背井之情景為主題,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歸鄉的渴望。詩中通過對船行和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了離鄉的辛酸和孤獨,以及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詩的開頭描繪了詩人與同伴一同乘船出行的場景,船行于河流之上,迎著晚風,駛向遠方。通過描寫宿鷺和輕盈的鷗鳥,表達了自由自在、和諧共處的意象。這種景象與詩人內心的孤獨感形成鮮明的對比,強調了對故鄉的思念和渴望。
接著,詩人回憶起故鄉的風景,但他感到遺憾和惋惜,因為現在的人已經不再關注輕盈的羅帶,這象征著人們對傳統美好事物的忽視和遺忘。詩人獨自坐在茅舍窗前,感到迷茫和無助,鷗鳥和鷺鳥的驚訝則映襯出他的心情。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回家的渴望,他希望在夢中能夠回到故鄉,這種渴望如同在深夜中相對的兩人手持蠟燭,寄托了詩人對回歸家園的希望和祈愿。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表達了詩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對歸鄉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離鄉背井帶來的孤獨和迷茫。這首《洞仙歌》是晁端禮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洞仙歌
年時此際,向扁舟同載。
風送征帆暮天外。
對沙汀宿鷺,與波上輕鷗,
雙雙處,相喚相呼自在。
如今重整棹,煙景依然,
誰念輕分繡羅帶。
向蓬窗獨坐,不覺徊徨,
鷗與鷺,想一齊驚怪。
怎生得,今宵夢還家,
又譬如秉燭,夜闌相對。
譯文:
在這時年,我們一同乘坐小船。
風送征帆飄蕩在天的邊緣。
與沙灘上的宿鷺,與波浪上的輕盈海鷗,
它們成雙成對,自由自在地互相呼喚。
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槳,煙景依然,
誰會想起輕盈的繡羅帶?
我獨自坐在茅舍窗前,不禁感到迷茫,
海鷗和鷺鳥,仿佛一起驚訝。
如何才能,今宵在夢中回到家,
又像手持蠟燭一樣,在深夜中相對。
詩意和賞析:
《洞仙歌》描繪了一個離鄉背井的人對故鄉的思念和渴望之情。詩人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歸鄉的憧憬和對現實的失望。
詩的開頭描述了詩人與同伴一同乘船出行的情景,征帆在風中飄蕩,船行至天際。通過描繪宿鷺和輕盈的海鷗,詩人表達了它們自由自在、和諧共處的形象,與詩人內心的孤獨感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了對故鄉的思念和歸鄉的渴望。
接下來,詩人回憶起故鄉的景色,但他感到遺憾和失望,因為現實中的人們已經不再珍惜輕盈的繡羅帶。詩人獨自坐在茅舍的窗前,內心感到迷茫和困惑,海鷗和鷺鳥的驚訝也映襯出他的心境。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回家的渴望,他希望在今夜的夢中回到故鄉,這種渴望就像在夜深人靜中對望的兩人手持蠟燭,寄托了詩人對回歸家園的希望和祈愿。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表達了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和對歸鄉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離鄉背井帶來的孤獨和迷茫。這首詩以優美的語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意象,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家園的眷戀。 |
|